{{currentTime}}
开发课程资源 聚焦“儿童史”
——“以儿童史为载体的初中历史主题教学设计研讨活动”在成都七中万达学校举行

  2017年11月17日上午,“以儿童史为载体的初中历史主题教学设计研讨活动”在成都七中万达学校举行。活动由成都是教科院历史教研员赖蓉辉老师主持,全市共200多名高、初中历史教师参加。

  本次研讨活动的主题是“基于儿童史的初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使用”。活动包括以下三个主要环节:

  首先,七中万达李树槐和曾丽娟老师进行专题式渗透“儿童史”的课堂展示。李树槐老师以《拯救抗战难童》为教学内容,设计了“山河破碎,苦难童年”、“母亲行动,举步维艰”、“烽火摇篮,浴火重生”三个环节,层层推进,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和探讨抗战时期以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为代表的社会各界对儿童的关注和保护。


李书槐老师执教《拯救抗战难童》


曾丽娟老师则以《留美幼童》为教学内容,设计了“励志图强,选拔幼童”“留美期间,出类拔萃”“归国受冷,积极作为”三个环节。曾老师通过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史料、视频还原历史现场,穿插问题探究、制造矛盾冲突,推进历史教学。她的设计让学生身临其境,走近历史上的同龄人,将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渗透于教学之中。


曾丽娟老师执教《留美幼童》


其次,成都市历史教研员赖蓉辉老师组织学生评课。赖老师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将学生评课这一环节引入到我市的大型教研活动中。在每节展示课结束后,赖老师引导学生从课堂感受、课程设计和教师表现等方面对课堂进行评价。“这节课和以前的历史课不一样,它不是告诉我们这是什么事件,有什么意义,而是直观的让我们走进那个年代,感受当时的儿童的遭遇。那些儿童和我们年龄相仿,我们能够感同身受。”“通过了解历史上的儿童,让我们意识到应该居安思危、珍惜今日,好好学习,为国家做贡献。”这是学生在谈及两堂课时的共同感受。在肯定两堂课的基础上,学生期待在课前能够调查他们想知道哪些儿童史的内容,在课堂上有更多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学生们的心声使参加活动的老师感触颇深,老师们纷纷表示今后应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让“以生为本”的理念真正在我们的历史课堂上落地生根。 

赖老师评课4

赖蓉辉老师与学生对话


最后,七中万达李剑和马云飞老师分享他们如何将儿童史引入到历史教学中。李剑老师从学生发展、课堂改革、教师发展等角度阐明了引入儿童史到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意义。然后用《以一所普通中学的西迁体会抗战中的民族复兴》为案例,阐明了将儿童史引入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技巧。

TIM图片20171118191319

李剑老师分享参加课题研究的心得和教学设计


  马云飞老师则高屋建瓴,从理论建构的角度,分享了七中万达学校将儿童史引入中学历史教学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路径和方法。马老师谈到,在研读课程标准等资料的基础上,他们确定了六个目标:开发“童趣课程”、创生“童乐课堂”、培养“童真学生”、形成“童心教师”、衍生“童味文化”、树立“童味品牌”。在课程建设时,坚持了大原则:准备时心中“装着人”(前提)、课堂教学时“不丢人”(关键)、课后反馈时“关注人”(补充)。在以上目标和原则的指引下,构建了基于儿童史的“1+X”中学历史校本课程实施模型。其中“1”指的是某一个阶段,“x”是该阶段下的若干主题。基于对学术成果和学情校情的分析,七中万达学校选择了“中国近代儿童史”的研究内容引入到教学中,利用选修课开展专题式教学。此外,马老师还特别提醒,在进行专题式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四个问题:(1)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故事叙述,不应纯粹为故事而故事;(2)问题设置应紧扣故事叙述,不应分离;(3)应关注学习方式的转变,尤其是开展探究性学习(情感升华);(4)关注历史核心素养提升。两位老师的分享即有理论深度,又极具操作性,对基于儿童史的校本课程开发和使用非常有借鉴意义。


马云飞老师分享进行“儿童史校本课程开发”课题研究的路径和方法


本次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得到与会老师们的高度赞扬。很多老师在活动结束后纷纷表示愿意加入到“基于儿童史的初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使用”课题研究的队伍中来,为我们的中学历史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扫一扫关注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