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Time}}
经典常谈 长谈经典
——2024春季成都市八年级语文“整本书阅读”主题研讨活动


2024年4月11日,来自成都、眉山两地的600多位教师,齐聚天府第七中学,参加2024年春季成都市八年级语文“整本书阅读·怎样读知识性作品——以《经典常谈》为例”教研活动。

主持人:成都市初中语文中心组成员 任继超

本次教研活动以《经典常谈》为例,旨在探讨如何开展知识性作品的整本书阅读,分析知识性作品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和意义,有效提升学生读解和欣赏经典的能力,体现教研对常态教学的推动和促进。

活动一开始,由双流区圣菲学校杨莉萍老师带来了《〈诗第十二〉:诗歌的生命长河》课例展示,带领初二的同学们一起共阅知识性作品《经典常谈》,对书中的第十二章节进行探究性学习。

课堂展示:双流区圣菲学校 杨莉萍

杨老师的课堂始终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进行自我探讨、自我评价,自我总结。在教学中把语文要素与读书方法相结合,在新知中温故旧知。在导读中推进,在推进中导读,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在读中理知识、在读中悟美好。课堂在杨老师的引领下,一步步走向有深度的精彩。

展示课学生讨论互动

    整本书阅读并不是泛义上的阅读,作为“课标”设定、教材落定的教学任务,它的课程性质是不言而喻的。当下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化已经不是问题,关键是怎样的课程化。正如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执行主编王本华老师说:“要把名著阅读作为语文课程的一部分,有规划,有指导,给时间,出成果,而不是把它作为可有可无的点缀,也不能在教学中放任自流,随意而为。”那如何规划、如何指导,如何给时间、出成果呢?

在接下来的微论坛环节中,三位老师分别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首先是西川实验学校的王敏老师分享了《经典常谈》课例。王老师历经三轮精心备课,深研书籍,剖析《经典常谈》的写作背景和目的,依照学生的实际理解情况,精准选取教学点,通过“辩—鉴—践—论”等步骤,打破学生和书籍之间的陌生感,带领学生深入文本,走进经典,让阅读经典“常谈”“长新”。  

微论坛1:西川实验学校 王敏

其次分享的是天府七中的崔蕾老师。她分享的题目是《从浅入到深出——〈经典常谈〉的整本书阅读策略》。

微论坛2:天府七中 崔蕾

崔老师借助三个阶段不同的阅读策略引导学生找到《经典常谈》各篇章之间相互间的关联性,走近经典深入经典。在不断的互文对比中反复品读,在理解对比中形成阅读理解。经过初读—再读—深读,让学生在经典的“大路”上走得更长更远。

崔蕾老师“浅入深出”,让学生走近经典。但是《经典常谈》此类知识性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知识的普及,更在于“深出”挖掘其内在的学术精神、学术思想。微论坛最后,天府七中的冯丹妮老师从“探究《经典常谈》学术观”的角度,为老师们分享了她在日常教学中如何挖掘朱自清的学术观,并开展教学活动的。

微论坛3:天府七中冯丹妮

冯老师从研读课标出发,挖掘到《经典常谈》作者朱自清重要的三个学术观:1. “了解同情”,客观评价;2.自主思辨,理性批判;3.勾连课文,还原经典。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冯老师突破自己以往的名著教学策略,带领学生“在读写中思考,在思辨中表达,在理解中建构”,让《经典常谈》的深度阅读在学生的学习行为中真正发生。

整本书阅读不可能面面俱到,全盘占有,必须抓大放小,删繁就简。如何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碎片化和表面化,做到直击核心,要而不烦?在专家讲座中,来自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语文特级名师刘勇,从理论高度到教学实践,向老师们分享了让初中生“常谈”《经典常谈》的方法和建议。

刘勇老师在发言中分享了自己对《经典常谈》一书的理论研究成果,从传统文化和文化演变的历史价值出发,分析学生学习《经典常谈》的现实意义。鼓励老师们遵循“基于学情、和谐发展”的课程“生态观”,给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专家讲座:四川省中语会副秘书长 刘勇

    研讨活动接近尾声,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戴宏老师做总结发言。戴老师极力称赞了课例展示和微论坛发言老师们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成果,也对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给予肯定。

活动总结:成都市初中语文教研员 戴宏

市、区教研员和主要发言人合影留念

《经典常谈》是一块硬骨头,但是成都语文人一直都在啃硬骨头,从2017年的作文序列,到2018年的名著阅读,从2019年的深度对话,到2020年的整合教学,从2021年的逻辑思维培养到2022年的作业设计,成都语文人一棒接一棒的传承,以啃硬骨头的探索为动力、为标杆、为快乐,并为之自豪。

推进整本书阅读,目的在于改进和优化现有阅读教学结构。我们语文教师不仅做一个“教学者”,更要做“学习者”,和“研究者”。阅读点亮心灯,书籍启迪智慧,初中语文人,我们一直在路上!

扫一扫关注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