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Time}}
金沙玉蕴千般意 学科融合时常新
记2024年“我在金沙讲堂课”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

为推进成都市国家级“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区和示范校”建设,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联合打造了“我来金沙讲堂课”系列活动。自2021年起,该活动以成都市金沙文化为载体,锚定新课程理念,依托博物馆文化资源与社教服务功能,开展跨学科学习,是全国首个在考古遗址上进行的课堂展呈,旨在实现学科教学与博物馆课程研发的深度融合。2023年,“我来金沙讲堂课”活动紧扣成都大运会的时事热点,通过历史、美术、英语的跨学科学习,不断创新教学样态,在第二届全国文博社教十佳案例宣传推介活动终评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文博社教优秀案例”称号。

本年度“我来金沙讲堂课”活动以“‘玉’见金沙,炫彩摄人”为主题,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本次现场活动展示的优秀课例,在此前基础上有所突破,开展基于学科融合的金沙玉文化项目式学习,由历史、美术、地理三科教师历时两月余,带领成都立格实验学校七年级的40名学生奔赴金沙博物馆参观访问、研学调查,旨在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及综合实践的学习方式,以文创产品为物质载体,让学生深入探索金沙玉文化的独特魅力,全面感悟金沙玉文化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2024年6月7日,在“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即将到来之际,“我来金沙讲堂课”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在金沙遗址博物馆遗迹馆如期举行。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罗清红、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馆长朱章义、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教育研究所所长袁文、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公众服务与社会教育部主任何莉丽等领导莅临现场指导。本次活动通过金沙遗址博物馆官方微博、视频号、中国教研网“研直播”、成都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师培通等平台进行现场直播。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馆长朱章义在致辞中指出,“我来金沙讲堂课”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是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合作的成果,有利于推动二者的深度融合,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公共服务功能。

朱章义馆长致辞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罗清红说,“我来金沙讲堂课”活动创新性的在博物馆开辟课堂,对于学生实现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更好地发挥自主性,有着重要意义,体现了项目式学习之于现今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

罗清红院长致辞

随后,历史教师黄雯(成都立格实验学校)、美术教师张松(成都市温江区光华实验中学校)、地理教师林滢(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共同带领学生共同开启了此次《时空之间·“玉”见大美》金沙玉器主题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成果展示课。本次课程以学生参加第五届“这礼是成都”文创产品设计大赛为核心任务,在美术设计中融入对金沙玉器历史、地理内涵的理解,并现场展呈文创成果。

参加活动的立格学子

现场首先以视频形式,展呈了此次项目式学习的活动过程,在为期两月有余的学习中,三位教师分别为学生带来了关于考古发掘、文创设计、玉料来源的指导课程,在课堂活动与师生互动中,让学生完成任务的前置性背景学习。在充分的知识积累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由教师引导,确定研究主题。随后,带着探究问题集体前往金沙遗址博物馆现场研学,通过实地参观、专业讲解和互动体验,深入了解金沙玉器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三位教师集体亮相,讲述了此次活动文创设计的核心任务,而后,学生代表彭纹婷同学登场,介绍了研学时发现的玉器文创相对较少、公众了解度不高的问题,说明了此次玉器主题文创设计的原因与驱动力,之后,玉器文创设计团队的四组同学依次登场,解读文创背后的历史、地理内涵。

首先是双色玉璧文创小组,学生代表以金沙典型文物为载体,通过“双色玉璧,实为一体”引发观者兴趣,通过讲述双色玉璧色彩绚丽、多元变化的特征,引出金沙玉器的“沁色”现象。而小组汇报成员详细展示了对玉器“沁色”现象的探究成果,由玉璧的双色联系到四川的自然地理条件,通过横断山区的地图解读,探析了金沙玉器的玉料来源。当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与古蜀先民的祭祀活动相遇,便实现了玉璧背后天地人的合一,小组成员将双色玉璧的内涵,提炼为“越千载呈此双色,经百世仍以温润”一语。

肩扛象牙纹玉璋文创小组的学生代表,从几何图形之美入手解读这件文物,并详细阐述了文创从初稿到成品的演进过程。文创小组同学在金沙祭祀遗址现场,完成了三千年前祭祀场景的模拟,展现了古蜀先民对天地神灵的敬畏之情。同学们还对祭祀场景中安放象牙一幕进行了重点探索,根据亚洲象的迁徙以及金沙乌木林,探究三千年前成都平原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感受古今环境的沧桑巨变,体味古今之间人类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商周玉神人面像文创小组的展呈别具一格,以成都立格实验学校电视台小记者采访的形式,引出小组成员的考古体验收获。从初访金沙,对遗迹馆的探方、地层以及考古工具产生疑惑,到通过自主探究、课堂活动、考古体验解答疑惑,在问答采访之间,展现了同学们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其中感受金沙考古人的毅力与耐力,体悟考古对于文物传承的重要意义。而学生代表重点阐述了文创帆布包的底纹——考古地层,讲述其色彩渐变的设计之美与独特的纪念意义。

十节玉琮文创小组以“同心”为主题,讲述了文创“同心手机壳”的灵感来源。从在课堂上初识十节玉琮,到实地探访时发现四节玉琮,再到观察思考二者之间的异同点,在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中,同学们逐步建立起这两件玉器间的联系。随后,小组成员展示了问题研究成果,通过查找文献明确玉琮的用途,以现场模拟加工玉器的小实验,体会到了古人制玉的匠心独运,并借助现场采访专家,深化对两件玉琮的认识。最终由玉琮的“中华足迹”,感知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设计师代表根据玉璧的同心圆纹,提炼出了“历经千载,永结同心”主题,并将其设计为玉璧与玉琮搭配的手机壳、气囊支架,解读了其背后的美学与历史内涵。

本次项目式活动历史教师黄雯,归纳总结了四组学生的文创成果,并联系古今,对比提炼出玉器今日的功能变化与不变的价值内涵,从中华文明的传承角度,点明了此次文创设计的灵感来源与最终价值。

黄雯、张松、林滢(从左至右)老师

通过专家与听课教师的现场投票,最终十节玉琮文创小组,凭借出众的灵感创意与自信的现场展示,荣获“最佳创意奖”,其他小组均获“优秀创意奖”。

为更加全面地展呈此次文创设计的学生成果,展示立格实验学子风采,14名学生现场走秀,展示T恤、帽子、背包、捕梦网等原创文创产品,类型多样,造型时尚,将金沙玉器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生动展呈。在学生代表发言环节,成都立格实验学校七年级11班的雍逸点同学,讲述同学们此次项目式学习的收获,深入未曾了解的领域,从考古、玉器沁色等方面认识金沙,并将其提炼为简约而不简单的文创设计,突破了此前的认知层次,收获良多。

三位教师共同为此次活动收尾,强调此次活动的主题——金沙玉器包蕴万千,既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代表,也象征着成都包容开放的城市精神,而文创设计则是古今之碰撞,历久而弥新。

三位教师对此次项目式学习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说课,简要讲述了此次活动的推进过程与反思感悟。随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张朝富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点评。张教授指出,此次活动有利于青少年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理解文化遗产的意义,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中,发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共通之处与深层魅力。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研究馆员明文秀见证了四年来“我来金沙讲堂课”活动的发展创新,指明此次活动对于博物馆公众教育意义,同时也提到了许多值得精研细磨的细节,并希望这样的博物馆课程,能够推而广之,让更多青少年受惠于这样有意义、有温度、有内涵的课程。

“我来金沙讲堂课”活动行进至第四年,厚积薄发,转化创新,致力于传承成都历史,以历史照亮现实。通过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开展,转变传统教学方式,进一步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金沙玉器的炫彩与温润、开放与包容,以文创形式走近大众,成为青少年成长探索中的点睛之笔。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的联合,学科之间的融合,将继续推进构建高质量的博物馆教育课程体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我来金沙讲堂课”,明年再会!


集体合影


扫一扫关注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