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Time}}
《成都教育参考》(十二月下)

  重要信息

  袁贵仁:深化教育改革必须有利于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人民日报》2013年12月19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其中围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总体要求,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对于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决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直面现代化建设需要解决的体制机制问题,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关切和期盼,在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方面把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摆在突出位置,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党和人民事业全局高度,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治决心和战略考虑。

  (一)改革是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回顾改革开放35年的辉煌历程,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地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方针,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坚定不移推进教育改革。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发布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努力构建充满生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战略部署,特别是2010年发布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努力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往开来,形成了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局面,我国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多方面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我国教育快速发展,从人口大国转变成为人力资源大国,正在向人力资源强国进军,这完全得益于持续深化的教育改革所注入的活力动力。

  (二)教育改革是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教育也深度融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潮之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密切联系。按照《决定》关于“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新部署和“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新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仅要破除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教育体系自身完善,而且要与各项改革事业相互配合、协同攻关,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三)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需求的可靠保障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世纪之初的1000美元上升到目前的6000美元以上,社会开始由生存型消费进入发展型消费阶段,广大人民群众对通过接受良好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发展能力、改善生活质量,以及更好服务国家社会的愿望愈加迫切,也更为多样化。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就是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依归,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主线,以改进政府教育管理方式、激发释放学校办学活力、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为重点,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的现实需求。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决定》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新部署新要求,集中反映了今后教育领域以改革推动发展、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增强活力的总体思路,也明确提出了今后工作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

  (一)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

  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那么,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之魂。《决定》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字里行间深深寄托着对青少年一代的殷切期望。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进程中,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赋予立德树人以深刻理论内涵和全新时代特征,意义非常深远。今后教育领域的所有改革,都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始终高度重视教育和帮助学生打牢共同思想基础、端正政治立场和前进方向、砥砺品德陶冶情操、激发历史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个人成长成才与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紧密相连。

  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本质要求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尽力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决定》要求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要求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这就是要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宏观政策要求细化为学校教育的具体安排,把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从过重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使其腾出更多时间探究思考、加强锻炼、了解社会、参与实践。

  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必须积极为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和机制。《决定》强调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以及推进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改革发展,清晰表明了我们党关于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政策基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然要在更新教育观念、理顺结构体系、创新培养模式、加强能力建设、推动内涵发展上下功夫,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尽快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有利于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以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着力点,加大攻坚力度,力求取得突破性进展。

  考试招生制度就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决定》明确了“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的改革方向,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提出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相信这一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再跟进系列配套政策,将是我国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一次改革,将显著扭转应试教育倾向,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科学选拔人才、维护社会公平,彰显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理念,为亿万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和成长途径,搭建符合基本国情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促进教育公平,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下教育公益性普惠性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条件下,我国城乡、区域教育发展还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状况有待改变。对此,《决定》在部署深化教育领域改革时强调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促进教育公平,需要循序渐进和制度创新,既要把促进公民受教育机会公平摆在突出位置,又要善用政策手段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还要更加重视促进教育制度规则公平。这些都将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着力点。

  (三)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

  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决定》专门就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行具体部署。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进一步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特别是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等等,都是亮点,必将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决定》还提炼出教育管理和办学体制改革要点,大的方向就是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

  “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决定》提出的系列改革举措,关键在于推进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通过建立“管办评分离”制度,明确各级政府责任,推进学校分类管理,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发挥社会参与作用,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政府将更多运用法规、规划、标准、政策、公共财政、信息服务等手段,引导和支持学校发展。

  “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决定》提出的极具创新性的政策要求,就是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要求各级政府因地制宜采取多样化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教育领域,支持民办教育事业发展,并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保障措施和行动路径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教育系统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的新阶段,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来说也是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抓住历史性机遇,统筹安排改革保障措施,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

  (一)进一步凝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共识

  我国改革开放35年的经验表明,任何成功的改革都是上下左右通力合作、紧密配合,都是群众广泛参与、集体同心攻坚的结果。我们要把《决定》精神落到实处,必须科学分析、深刻认识当前教育体制机制积弊,尽快克服改革动力不足、缺乏有效措施手段、不敢或不愿打破常规的想法和做法,在各级政府、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中凝聚起改革的高度共识,形成深化教育改革的强大合力。按照中央的要求,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重大政策举措,一定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除完善专家咨询机制、注重配套政策措施到位等环节外,更重要的是从制度层面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要求在重大教育改革实施前进行合法性审查和风险评估,根据需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改革实施中加强检查监督和定期评估,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妥善处理及动态调整,避免产生大的偏差,并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确保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行使顺畅,为重大教育改革付诸实施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二)不断完善上下联动、各方协同创新的改革推进机制

  改革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如何避免改革的碎片化是包括教育系统在内的各地区各部门都要直面的问题。《决定》强调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并对各级领导班子和基层组织提出了明确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在不同部门之间会有一定的职能交叉和需要协调的关系。围绕《决定》所布置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各项重点任务,要在国家层面制定指导性意见,注意加强部委之间的政策协调,逐项明确本届政府任期内重大教育改革清单。地方要以加强本级教育统筹为重点,制定综合改革方案,落实国家重大教育改革任务,体现省域教育改革特征,重在解决本地的实际问题。国家建立鼓励支持改革激励机制,对改革成效显著的地区和学校,在资源配置、权力下放等方面给予更多倾斜支持。

  (三)继续坚持系统设计、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试点先行的改革路径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立足基本国情、坚持全国一盘棋,但决不能“一刀切”。根据《决定》总结的“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的改革重要经验,要继续沿着系统设计、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试点先行的改革路径,按照《决定》提出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任务以及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的时间表,对国家和各地的教育改革试点进行整体评估,形成新的改革方案,加强统筹,多措并举,以点带面,扎实推进。

 

  全国人大常委会:我国义务教育尚存四大不均衡

  搜狐网 2013年12月24日   23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听取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报告指出,义务教育在城乡、区域、校际、群体之间仍不均衡。

  2011年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了国家“普九”验收,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全面普及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2012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1.8%。特殊群体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明显改善。落实“以输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原则,推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公平接受义务教育,2012年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已超过80%。中央支持新建、改扩建特殊教育学校1182所,加大对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的保障力度。

  但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依然阻碍着教育均衡的实现。从城乡看,农村教育仍是短板。从区域看,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发展的差距带来教育投入的差距。2011年普通小学、初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最高省份超出最低省份9倍左右。从学校看,不同学校间水平相差较大。社会公认的重点学校长期积累的名牌效应仍然存在,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配备、教育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差距显著。从群体看,特殊群体教育保障水平还不高。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还没有全部纳入输入地的财政保障和教育发展规划,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还存在不少困难。特殊教育仍是薄弱环节,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低于普通儿童,辍学率高于普通儿童。

  针对一系列不均衡的现实,报告建议,结合城镇化建设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办学标准。要根据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研究确定学校规模,指导地方制定适合与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办学标准。科学调整学校布局。保障特殊群体平等接受教育权利。下决心治理大中城市择校、乱收费现象。

 

  司局长笔谈:教育财务领域改革需回答好三个问题

  《中国教育报》2013年12月25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对于教育财务工作来说,贯彻落实《决定》,需要回答好三个问题:一是如何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供保障,二是如何适应财政体制改革的挑战,三是如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管理方式。

  一、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体制,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供保障

  一是保证财政教育投入稳定增长。会同有关部门,采取执法检查、审计监督、专项督导、统计公告等有效手段,督促各地落实财政教育经费法定增长。推动各地尽快建立各级教育生均拨款制度,建立财政教育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优化支出结构,为《决定》提出的立德树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推进管办评分离等改革提供保障。二是完善非义务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民承受能力和学生资助水平等,进一步完善非义务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三是支持民办教育发展。通过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等方式,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四是鼓励社会捐赠。完善财政捐赠配比政策,落实对个人和企业捐赠教育的税收优惠政策,充分调动民间捐资助学的积极性。

  二、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一是落实资助政策。督促各地建立并完善学前教育资助制度,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落实好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政策,落实研究生奖助政策。二是完善资助政策体系。研究提高国家助学贷款资助标准,据实确定资助比例,出台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金管理办法,扩大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覆盖范围。建立健全解决特殊群体资助需求渠道。建立资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三是强化资金监管。建立健全各级教育的学籍和资助信息管理系统,确保受资助学生人数真实、准确,避免虚报冒领骗取国家资助资金。

  三、深化改革,建立科学、公平、透明、有效的经费支持方式

  一是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切实转变职能,向地方、学校放权,适时整合归并一些教育专项,在专项内给地方、给学校更多的经费使用自主权和空间,充分调动积极性,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试行专项资金分配过程和结果的全公开。二是实行滚动预算管理。按照财政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做好教育部门三年滚动预算试点工作,提高预算管理的前瞻性、计划性和综合性,促进预算安排与事业发展紧密结合。三是推行绩效管理。完善以提高质量为导向、以强化资金使用效益为核心的绩效评价体系和拨款机制,引导学校合理定位、科学发展。

  四、强化监管,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是完善财务制度。落实好已有的规章制度,印发《中小学校会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起草《教育部关于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指导意见》,坚持用制度管人管钱管事。二是加快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教育经费统计分析,建立全国教育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直属高校及直属单位财务、资产标准数据库,对学校财务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加快教育财务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三是推行财务信息公开。完善教育经费统计公告制度,推动各级政府财政教育投入、使用和管理情况的公开。做好部门预算、决算和“三公经费”等财务信息公开工作。推动各级学校全面实行“阳光财务”。四是加强内部审计和巡视工作。有效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促进审计问题整改及责任追究。实施直属高校财务巡视制度。五是加强队伍建设。推动各级各类学校配备合格财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启动全员培训计划,提高队伍素质。

 

  鲁昕:要毫不动摇地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中国日报》2013年12月16日 12月15日民办教育发展大会暨民办教育协会2013年年会在无锡召开。会议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交流民办教育改革创新经验,共同谋划民办教育发展大计。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对大会召开表示祝贺并发表书面讲话——

  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我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中,要求“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这些对鼓励吸引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为民办教育改革指明了制度性方向。要毫不动摇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民办教育资源配置导向作用,大胆创新办学体制,加快落实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的平等地位,全面深化民办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要为鼓励吸引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创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积极探索建立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制度,完善以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为重点的财政扶持政策。要逐步健全民办学校教师多层次社会保障机制,切实解决民办学校教师队伍不稳定、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的问题。要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加强对民办教育的指导和服务,积极营造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舆论环境,努力开创民办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学生体质标准将纳入多项评价

  上海教育新闻网2013年12月18 日 12月14日,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撰文称,将以实施“中国青少年健康促进计划”为抓手,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将采取的举措包括在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中将学生体质健康作为重要指标,在高校自主招生中增加体测,同时加大体育教师补充力度,实施兼职体育教师专项培训制度等。

  郝平指出,要加强目标管理,强化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的地位。把学校体育纳入地方政府教育规划之中,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纳入政府考核评价体系、教育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纳入各项教育评价。全面组织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在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中,将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质健康作为重要指标,将体育课纳入高中阶段学校学业水平考试,推进高考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设。鼓励教育部自主招生的直属高校在招生中增加体测,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作为自主招生的参考依据。

  通过实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项目”“学生素质拓展项目”等,对体育课和学生课外锻炼进行强化。同时,制订体育教师从业运动技能标准。实施兼职体育教师专项培训制度,用3年时间提高二十多万名兼职教师教学和运动技能,普遍提高专业体育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授不同运动项目的能力。此外,还将督促各地制定体育教师配备的规定,制订规划,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体育教师补充力度,力争到2020年全国中小学配齐体育教师。积极鼓励优秀退役运动员从事学校体育工作。加强校园体育活动安全管理,完善学生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实施由政府购买学生意外伤害险的办法,探索学生体育安全事故第三方调解处理管理办法 。

 

  中国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评价年度报告发布

  新民网2013年12月18日 12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华图政信公共管理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联合举办2013年《公共服务蓝皮书》发布暨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评价理论研讨会,会议发布了《中国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评价(2012~2013)》报告。报告通过对2013年调查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后发现,我国38个主要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评价排名较高的分别是拉萨、南京、海口、厦门等。

  调查选取了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调查中群众最关心的交通拥堵、打车难、城市黑车、安全感、食品安全、信息安全、房价调控、养老服务、自来水质量、空气质量、城市摊贩管理、公共产品价格、供暖等13个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评价,并发布排行榜。

 

  2013年全国十大教育新闻揭晓

  1.习近平向联合国“教育第一”行动发视频贺词 让13亿中国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教育6.大学章程首批6高校实施 中国高校迈入宪章时代

  2.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考试招生制度引发关注7.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 研究生奖助体系全面建立

  3.最新教育经费统计公告发布 4%目标如期完成8.北大首开网络公开课 “慕课”引发在线教育热潮

  4.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启动 293个县通过评估认定9. 《通用规范汉字表》发布信息化时代汉字有了新规范

  5.全国统一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立 中小学生“一人一号”终身不变10. 首次太空授课成功进行6000万师生同听一堂课

  中国教育报2013年12月25日 2013年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之年,也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一年。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指明了方向;这一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对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等做出决策部署;这一年,最新教育经费统计公告显示,4%目标如期实现,成为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这一年,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启动,中国义务教育进入均衡发展新时期。由中国教育报和中国教育电视台联合主办的“2013年全国十大教育新闻”评选今天揭晓。“习近平向联合国‘教育第一’行动发视频贺词 让13亿中国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教育”等10件新闻入选2013年全国十大教育新闻。

 

  各地动态

  深圳市将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

  《深圳特区报》2013年12月12月 深圳将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过渡,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制度。原中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系列与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系列统一并入新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体系。比如,现专业技术职务为中学正高级教师,过渡后专业技术职务为正高级教师。

  此次专业技术职务过渡范围包括在全市普通中小学、职业中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以及少年宫、教研室、教科所、电化教育馆等现聘任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由深圳市事业单位管理信息系统统一管理的人员,以及原市属公办幼儿园在编教师。

  即日起,在深圳市事业单位管理信息系统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现“任职(聘任)专业技术职务名称”按照对应关系统一过渡到新的专业技术职务名称。在市人力资源局维莱信管理系统中,原市属公办幼儿园在编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名称,按照对应关系统一过渡到新的专业技术职务名称。

  原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技术资格,与国家新的职称(职务)体系中相对应专业技术资格具有同等效力;原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任职(聘任)专业技术职务名称,与国家新的职称(职务)体系中相对应专业技术职务名称具有同等效力。

 

  北京丰台区将试行优秀中小学体育教师跨校兼课

  《北京日报》2013年12月20日  针对体育教师严重缺编的情况,北京丰台区制定了《推进中小学校体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未来三年,该区将全方位引进体育教师,除招收高校应届毕业生外,还要招收退役的高水平运动员,并以专兼职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全区体育教师队伍水平。同时,允许优秀体育教师跨校兼课,让学生共享优质师资。

  针对辖区中小学体育设施和场馆资源不足的情况,区教委将与区体育局合作,统筹现有资源,帮助学校和学生免费或低费用就近共享周边体育设施。此外,丰台区还将为辖区中小学配备、更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仪器,每年依据测试数据形成校级和区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年度报告》,并向社会公布。

 

  四川成都锦江区将公益性幼儿园建成“样板园”

  奇虎网2013年12月16日 2010年底,成都市创造性地提出发展“公益性幼儿园”的举措,执行政府定价,享受政府补贴。公益性幼儿园每个月只能向家长收取600元的保教费(财政向幼儿园提供每生每月200元的补贴)。

  锦江区一方面继续努力扩大公益性幼儿园的数量,力争到2016年底公益性学位覆盖率达到85%以上;另一方面推出“公益性幼儿园规范提质”工程,通过“链式发展”等系列举措保证适龄幼儿不仅能“好入园”,而且能入读“低收费、高质量”的样板园。

  为提高公益性幼儿园教师队伍素质,锦江区建立了公办幼儿园优秀教师入驻公益性幼儿园新机制。与此同时,锦江区还设立公益性幼儿园年度考核奖励基金,根据考核结果及幼儿园办园效益给予一定奖励。在2011-2012年度考核结束后,锦江区的16所公益性幼儿园得到3万元至8万元不等的奖励,奖金共计155万元。此外,锦江区还鼓励公益性幼儿园积极创等升级,并专门出台了激励措施。

  2010年锦江区第一批16所公益性幼儿园中,只有50%的等级园,现在公益性幼儿园增加到23所,并通过规范提质,全都创建成为成都市的等级园,其中成都市一级园3所、二级园17所、三级园3所,共面向社会提供优质公益性学位约6000个。

 

  海外传真

  新加坡推婴幼儿教师发展蓝图

  《东方教育时报》2013年12月18日 新加坡社会及家庭发展部长陈振声日前在幼儿培育署举办的幼儿教育研讨会上,宣布推出“婴幼儿教师持续专业发展蓝图”,从培训、职业发展及支持和奖励三方面改善学前教育行业长期以来面对的人力短缺问题。

  新加坡婴幼儿教师持续专业发展蓝图为幼儿教师规划出两条职业发展途径,选择专业教学途径的教师可逐步晋升为高级教师和特级教师; 选择领导发展途径者,则可晋升为主管或校长,再进一步成为督导主管或督导校长。新加坡幼培署将选择特级教师和督导主管或校长成为同辈教师的导师,提升行业的整体素质。

  这一蓝图也将包括教师在不同阶段需接受的培训课程,以及他们在不同职位应承担的责任。新加坡幼培署将在2014年下半年推出相关网站,方便教师计划和记录培训进展。

  持续专业发展蓝图属非强制性措施,为鼓励更多教师接受培训,政府将设立代课幼儿教师资源库,以及允许中心在教师培训期间灵活处理师生比例,让中心有足够人手安排培训。

  新加坡政府也考虑给予完成一定培训时间、有职业进展的教师奖金奖励,提高他们的薪资。这些支持措施将在2014年下半年落实。

  政府打算填补幼儿教师与有可比性的教育服务从业员之间的薪金差额,政府有责任为幼儿教师提供具竞争力的薪资,肯定和奖励他们的服务。

  持续专业发展蓝图是一个“全面的”配套,不仅包括详细的培训课程,也提供具体的支持措施,这对资源有限的小型业者尤为重要。

  此外,新加坡幼培署也精简用来审核中心素质的新加坡学前教育认证框架(SPARK)的资格鉴定过程。

  今年是新加坡幼培署首次召集托儿所和幼稚园的学前教育专业人员举办研讨会。

 

  美国家庭学校:统一标准下的个性化教育

  网易2013年12月18日美国家庭学校历史悠久,其教育成果的衡量采用与普通正规学校相同的标准,其优势在于弥补公立学校教育之不足,学习形式灵活,可满足个性化教育需要,但也一直存有争议。

  历史和发展

  美国有记录可查的家庭学校可上溯至19世纪中叶。早期新移民抵美后带来了有本民族特色的教育,最初是在自己家里教育孩子,后来组成合作社,共享教师和教育资源,逐渐形成公立、私立和家庭学校三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模式。20世纪60年代,美国一些教育学者开始质疑正规学校统一教育模式的弊端,提倡个性化教育,美国家庭学校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美国教育统计中心截至2007年的数据显示,美国家庭学校学生年龄主要为5岁至17岁,共约150万人,占美国学生总数的2.9%。年均增长率为5%至7%。

  三大因素促使家长选择让孩子离开正规学校:对学校教育不满意或宗教原因;孩子有体育等专长,要参加各种训练,常规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不合适;因身体或精神方面的问题需要特殊教育。

  学习形式自由 衡量标准统一

  美国家庭学校学习形式灵活多样,家长自主决定学习时间、内容和师资。有的家长自己授课或请家教,有的建立家庭学校合作社,共享师资、学习资料、创建家庭学校服务网站和研究机构等,全国性和区域性的都有。大多数家庭学校学生每周都有部分时间到附近正规学校上学、参加考试。还有些高中生常到社区大学学习大学课程,以便获得大学学分。

  家庭学校在全美都合法,但各州的有关规定各不相同。有些州将家庭学校纳入私立学校类别来管理,像私立学校一样,考试成绩、教师资格都有明确规定;有的州要求家庭学校满足所有普通学校规定,定期向正规学校或教育局报告学习成绩、进度,参加州统一考试;有的州规定家庭学校学生只要通过当地教育部门承认的学校考核即可。美国许多州教育局设有专业人员督导和监测家庭学校教育状况。

  无论管理与学历认证方式如何,家庭学校教育的衡量标准与普通学校完全一致:家庭学校学生都必须经过正规学校考核和教育机构的认证才能承认学历,申请大学需要有专业机构认证的成绩单和评估,而且与普通学生一样,家庭学校学生要参加大学入学标准考试。

  关于家庭学校的争议

  美国一些最优秀的大学常常接受家庭学校的孩子入学。许多家庭学校学生大学入学考试成绩高于普通公立学校、私立学校的学生。家庭学校的另一大特点是体育方面的成功。

  一些教育学家认为,家庭学校教育的优劣因人而异,难以一概而论。

 

  研究与评论

  观察:第三方托管能否破解学校体育场馆开放难

  《中国教育报》 2013年12月13日  《全民健身条例》规定:“公办学校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但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在实际操作中困难重重,“安全”、“管理”、“物耗”等问题是阻碍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瓶颈。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如何保护双方权益?近年来,一些地方开始探索通过第三方托管的方式,开放学校体育场馆。

  学校:委托第三方让学校“减负”

  记者近日随国家体育总局“走基层——青少年体育宣传采访活动”采访团来到四川大学附中(成都市第十二中学)看到,该校的场馆正在向市民开放。该校体卫处主任向援农说,绝大多数学校场馆存在利用率低、设施闲置状况严重的现象。经过认真研究,学校决定与专业体育公司进行合作。

  负责该校场馆开放和教学训练的新辰体育公司董事长李新双告诉记者,前几年公司承包了川大附中的体育场馆,花500多万元对体育场馆设施进行了维修改造,场馆整体运营、安全管理、人员管理等事项均由公司负责。根据协议要求,体育馆必须满足学校的正常体育活动需要,并对学校教职员工免费开放。教学活动外及节假日适当收费,面向公众开放,满足社区居民健身需要。

  向援农表示,从实际营运效果看,体育馆的运作完全达到了预期效果,同时学校不再负责场馆的管理维护工作,为学校“减了负”。此外双方协商,将体育馆经营利润的10%作为维修基金,有效解决了协议期满后场馆、器械折旧的问题。

  承包商:收益只能维持场馆日常运转

  据了解,该校体育馆改造的实际投入已超过500万元,同时每年还要投入100余万元支付各项费用,现在开放场馆的收益只能维持日常的运转。李新双之所以不计成本“承包”学校体育馆,在于她还有另一个职务——新辰体育艺术学校校长,主要责任是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我们是为了培养更多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走到一起来的,我们之间的合作是长期的。”据了解,除了开放体育场馆的收益,培训办班是公司的重要经济来源。

  江苏省无锡市斯伯特体育运动服务中心自2009年底成立至今,已先后承接开放了十多家学校体育场馆。据该公司负责人费英介绍,公司在服务学校和开展学校丰富多彩的活动时基本都是免费的,根据公司计划,体育培训服务将成为公司的一个主要盈利点。

  无锡市教委体卫处处长杨柳认为,第三方托管在保证将学生意外伤害事故降到最低的同时,丰富了学校的课外体育锻炼内容,也促进了学校体育课质量的提升。

  为了消除学校对意外伤害和场地器材损耗等方面的顾虑,浙江省慈溪市文广局引入宁波文化广场体育发展有限公司慈溪分公司作为第三方,负责城区18所学校的体育场馆与运营。学校体育设施的自然损耗学校先行支付、财政后期拨款,由政府埋单,场地开放采用实名制并记录指纹信息,由第三方提供意外伤害保险。

  据了解,目前第三方托管主要是以下两种情况,一是交给第三方全权负责,这主要发生在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学校;二是合作运营,如一起联办高水平运动队。

  理想模式:教育部门招投标,体教资源共享

  应当承认,目前第三方托管的形式还处于发展时期,一些托管的方式还不够规范,这也导致第三方和学校扯皮现象的发生。“尽管如此,第三方托管也比学校自己经营要好,至少可以保障安全,让学校和体育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体育工作者刘老师说。

  什么样的第三方托管是较为理想的模式?多年从事第三方托管服务的上海体西可体育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龙利红认为,最好由教育部门招投标,集中连片学区或一个地区的学校统一交由第三方管理。“这样既有利于第三方公司的管理,又有利于资源整合,场馆优势互补,使更多学校享受到优质的体育资源。”

  在中国教科院体卫中心主任吴键看来,越来越多专业体育团队介入学校体育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有条件的地区完全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来解决学校体育存在的主要矛盾。他指出,在当前学校体育缺乏师资、场地器材等条件保障不足的情况下,第三方托管应该成为一个方向。“这需要体教两个部门认真研究,真正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片区+校群”创造深化区域教育综合改革新途径

  张永春(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教育局副局长)

  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是大连市政府所在地,也是辽宁舰诞生地。全域面积26平方公里,人口30万,中小学30所,在校生2万余名,教职工2000名。

  2011年,西岗区正式开启“片区+校群”管理模式的探索,并以此全面推进区域教育综合改革。时至今日,西岗区已经形成了覆盖所有中小学的纵横交叉的网络化管理体系,能够及时消化和处理学校发展中的各种专业问题,全区“新优质学校”建设效果显著,名优校(园)品牌影响力更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水平更高。

  几年来,西岗区先后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全国首批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去、辽宁省首家基础教育强区、辽宁省体育艺术示范区等荣誉称号。“片区+校群”管理模式多次被各类媒体专题报道。2012年,西岗区在教育部新闻通气会及教育部学习十八大精神,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巡讲中面向全国进行“片区+校群”管理模式的经验介绍。

  一、从现象中汲取改革的动力——我们为什么要开启“片区+校群”管理模式的改革

  中小学衔接过程中不顺畅的现象,中小学衔接顺利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发展,但现实中我们的小学和中学有效衔接了吗?很多同一学区内的小学和中学各自为战,发展愿景不同、文化建构不同、特色项目也不同。学生连续发展需求在中小学间有认同吗?8月31日还是小学生,9月1日就变成中学生了,周围的人、环境、学习的方式全变了地学校在为发展的连续性做充分准备了吗?我们的教师有效衔接了吗?小学和对口初中的老师很少沟通、很少交流、很少倾听相互意见,没有对对方工作的认同感,有时还相互抱怨。我们的教材衔接了吗?知识点的前后承接、三维目标的呼应怎样设定,怎样落实?所以,我们必须关注:儿童的成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种连续性体现在儿童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教育都应该充分享受前一阶段的教育成果,并对前一阶段的教育有某种期望。

  学校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自主发展能力有限的现象。现代学校建设强调要强化自主办学,呼唤学校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创新意识的发扬。但现阶段学校校长、校领导班子指导学校科学、健康、快速发展的能力普遍有限,于是很多地区都开展了“结对子”、“联合体”或是“集团办学”的教育实践。一个团体一般由一或几所优质学校和几所相对薄弱学校组成,通过优质学校的引领,达到团体内所有学校的共同发展,这一方是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外来智慧固然可以立竿见影地取得效果,但移植和嫁接经验不易转化成为学校内生发展的核心动力,对于自主发展能力的提升有限。这就需要我们在坚持优质引领的同时,还要创造条件让不同学校的滋生能力得以发展,产生自主办学的动力。此外,还要有不同学段的学校组团,以便于实现不同阶段学校发展经验的印证和呼应。只有这三个方面合力的自主发展才是高层次的自主发展,有竞争力的自主发展。

  学校中的优质资源难以高效利用和分享的现象。合作和分享是适应未来发展的必要意识,优质资源使用效益在现代化的教育体制中也越来越多地被重视。当前,各地教育均衡水平都大幅提高,但总会有或多或少的存在硬件、软件方面的差异。例如,有些新建学校专用教室数量多,设备现代化程度高,有些建设较早的学校专用教室数量少,出现使用拥挤现象。这种差异在师资和学科上体现尤为明显,小学的科学课和初中的理化生课一脉相承,但小学科学课范围广、内容杂,教师或是受限课标要求不敢讲,或是自身知识所限不会讲,而能够轻易讲明白的中学理化教师、理化的实验教法却没有支援。

  因此,我们应该明确:对于短期内无法解决和改善资源差异,建立硬件和师资有效的共享机制,是充分发挥资源效益和更好地促进均衡的必要举措。

  二、架起理论与行动的桥梁——“片区+校群”管理模式的形态及其运行

  对于教育综合改革创新实践,作为基层的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我们始终相信,既要实施顶层设计来明确方向,也要摸着石头过河去积累经验。

  理论基点:基于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需求和管理微创新的发展策略;基于尊重学生成长的连续性和个性化的理念;基于学校自主发展能力和水平普遍不高的现状;基于组团发展、合力推进、形成稳定特色的模式。

  模式解析:在就近入学的学区内,纵向上建立“片区”,把对口中小学组成片,中学签头,组织集中教研、规划学生活动、完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培养方案,在全区范围内,横向上建立“校群”,把同学段的强弱校组成联合体,以名优中小学为核心,以新老优质学校轮值制度为保障,以新促老、以强带弱,新老优质学校共同发展。

  实施过程:2008年,西岗区组建了首批以名校长名字命名的名校长工作室;2009年,组成以中学名校为核心,按学校地域分布的教育协作片;同年,为加强同类学校的经验重组,以名校长工作室为蓝本,构建“校群”管理模式。

  三、深化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的新途径——效果不断显现的“片区+校群”管理模式实践探索

  效果1:中小学有效衔接,实现了以全程视野关注学生九年一贯性成长。

  今年6月,《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正式出台,变原来一考定成绩为“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五个领域综合评价,这五大领域的优质评价与中小学有效衔接和学生九年连续培养息息相关。

  “片区+校群”管理模式的实施,强化了区域内小学与其对口中学的衔接,形成了既关注学生九年发展连续性,又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培养方案。通过开展小学与中学的联合活动,发挥初中生对小学生传、帮、带的混龄教育优势,使片区学生在道德培养、习惯养成上构成九年教育的连续性。如:第三十七中学经常性的邀请片区内小学分年级或分班级到学校进行参观,由中学的学生负责指引、接待和讲解,使片区的小学生对自己未来将升入的中学更加了解。

  同时,同一片区的小学和中学可以在教学上形成对接和延伸,实现了小学与初中教师的交流、共享和提升,使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能够有效置于学生所学的系统性知识框架当中,用最佳的学习方式整合学习内容,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缩小学生小升初的适应期。如第三十四中学片区积极开展小学、初中课程衔接与整合研究,通过中小学教师相互听评课、共同教研,从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法学法及质量标准等方面加强衔接,逐步达成教学共识,推动了片区教育的不断优化。

  此外,通过保持片区内小学和初中特色活动和项目的一致性,既能使学生习得体艺技能更加优秀,又能使初中充分享受小学特色培养的成果。更重要的是,通过九年培养,学生很有可能会将技能变成兴趣,进而转变为自己终身的爱好。如第六中学片区,原本初中是足球特色,而与其对口的九三小学是篮球特色,“片区+校群”模式实施以来,片区找到了九三小学篮球特色核心教师付英杰,片区为他量身,成立了“付英杰篮球工作室”,让他面向片区推广篮球项目。按照片区大课表,付老师每周定时去片区内的大同小学和六中上篮球课,确保中小学特色的有效衔接。一个六中男孩儿在日记中说:付老师虽然不是我校老师,但他却让我爱上了篮球,给了我一个爱好和坚持运动的习惯。

  效果2:搭建共享平台,增强了各个学校自主发展的核心内驱力。

  “片区+校群”管理模式的实施,可以保证片区内、校群内学校资源的效益更大化。围绕资源的使用功能、中小学课程设置及学生活动安排,编制片区“大课表”,不仅保证了学生可以拥有更好的教育环境,也解决了资源浪费的问题。如:我区为中学配备数字地理教室、科学探究实验室,为小学配置动漫实验室,小学六年级科学课程中的“太阳系”这一专题,小学便组织学生到片区中学的数字地理教室上课,使地月系的自转和公转生动直观的显现在学生眼前。

  同时,它能够通过经验的分享,化学校的自主为“片”和“群”的自主。在纵向上,“片”内可以确立片区共同发展目标、阶段发展计划和发展项目,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保障落实,同时,依据学校各自传统和优势并对接片区发展要求,实施学校整体建构,实现片区一元理念下的多元发展,共同提高。如:西岗区所有片区都在国家规定“体育艺术2+1项目”的基础上,积极开展“4+2”项目,即规定“2+1”和自主“2+1”项目。如片区教育议事会、片区集体大备课、片区培训、片区课题研究团、班主任工作坊,片区质量监测与质量分析等项目,都彰显由校到片的过程中,自主发展能力的提升。在横向上,“群”内采取新老优质学校轮值制度,共同探讨本学段问题、本校问题和片区发展中的难题,建立信息和方法沟通机制,相互示范、优势互补、集团发展。很多原本相对薄弱的学校校长经常发出这样的感慨:校际间的交流使我们切实感受到、学习到身边名校的管理方法和经验,对自身成长和学校管理发展都很有益处。

  效果3:遏制择校难题,促进了区域教育公平更好的体现。

  “片区+校群”管理模式的实施实现了片区内小学和中学的文化、项目、愿景等方面的优质对接,使对口直升成为让孩子更好、更顺畅发展的最好选择,让家长心甘情愿地放弃择校、选择就近入学。如我区第七十一中学片区,原本的七十一中学属于发展相对薄弱的学校,学区内的小学家长都不愿升入这所初中。通过“片区+校群”的管理模式,七十一中学在纵向上与片区内的小学实现了各领域的全面对接,让学区内的孩子选择对口直升,横向上与其他学校学习借鉴,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如今的七十一中学,学区内的生源已经实现不流失,择校回流现象屡见不鲜,成为了区域的新优质学校。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部分指出: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其中的学区制与西岗区的“片区+校群”管理模式不谋而合,这也更加坚定了我们继续以该模式助推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和优质内涵发展的决心。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任重道远,西岗区将继续深入实施“片区+校群”管理模式,深化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2013年12月19日

 

  生均教育经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核心指标及其修正

  杨晓霞(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刘晖(广州大学教育学院)

  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监测制度,定期对辖区内义务教育学校间的差距进行监测和分析,并以适当方式予以公布,接受社会监督。”要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监测制度,首先要解决用什么样的指标衡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当中都已有较多的探索,各种衡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标体系纷纷研制出炉。2012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出台了对县域内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进行评估的指标体系。然而,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的争论并没有停止。本文认为,以修正后的生均教育经费作为核心指标,可以起到化繁为简、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一、众说纷纭:关于均衡指标的几种代表性观点

  综观既有的研究,研究者们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探讨:第一,从哪些方面量化义务教育发展的均衡性;第二,如何运用这些指标去描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包括国家层面、省级区域、县级区域,以及校际之间。

  (一)指标的选取

  在有关衡量指标的选取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三种观点。

  1.全面评价

  持“全面评价”观点的学者往往致力于指标体系的完整性,或主张从教育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三个方面入手,或主张从教育的软件及硬件两个不同的方面衡量。在指标体系构建当中,又有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乃至三级指标的划分。已有的研究当中,翟博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翟博构建的评价体系涵盖教育机会、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质量和教育成就4个一级指标,下面又分成25个二级指标。王善迈、朱家存、于发友等人均持类似的观点。其中朱家存的研究主要定位于省级层面,而于发友的研究则定位于县域范围。这类指标体系的特点是试图建立一个囊括义务教育发展方方面面的完整体系,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去衡量均衡程度。

  2.以问题为取向

  持这一观点的主要以杨东平、周金燕等人为代表,强调对教育公平问题突出的方面进行评价。周金燕认为,当前我国的教育公平问题主要表现在城乡、地区、阶层、性别、民族等之间的教育差距,她据此构建了一个包括4个一级指标在内的教育公平测度指标体系,义务教育均衡指数只是这个体系当中的一部分,其下面的二级指标分别为小学教育经费城乡公平、小学教育经费区域公平、初中教育经费城乡公平、初中教育经费区域公平。可见,该体系主要关注义务教育城乡与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3.单一指标

  除了上述两种类型的指标体系,还有研究者以某个核心指标为主,描述教育质量发展差异。杜育红在其著作中提到,由于教育质量方面往往难于准确地直接测量,用生均教育经费来间接测量是比较可行的替代方法。他认为,生均教育经费这一指标之所以能间接地反映教育质量,是基于下面两个假定:首先“,各地学生的质量不存在显著差异”;其次,“教育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设备与教师水平,而教学设备的好坏与教师水平的高低基本上取决于教育经费的水平,较多的教育经费可购买较好的教学设备,也可以吸引较高水平的教师,从而也会带来较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质量”。采用单一指标的优点在于数据便于采集、分析、比较,但是比较容易招致以偏概全的批评。

  (二)指标的处理

  在如何运用这些指标去描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问题上,对于是否应当将各项一级指标进行综合加权,学界存在着较大争议。如沈有禄便反对用综合的或总的教育均衡/公平指数去测度教育发展的均衡性。他认为,不论是将不同层级的教育加权,还是将各项一级指标进行综合,都是不科学的,而且由专家赋值的加权系数既经不起推敲,也不具有实践价值。他主张直接借鉴西方关于教育公平测度的指标及方法,分别对各个子项目进行测度,以每项教育差异是否超过国际标准作为衡量的尺度。董世华对此持相同的观点,他围绕教师资源均衡度、生源均衡度和保障系统均衡度三个方面,设计了一套由15个因素构成的60个指标组成的观测点矩阵,以不同观测点的变化去监测均衡程度的变化。

  (三)现有均衡指标体系存在的缺陷

  一个理想的指标体系应该既没有信息重叠,又没有信息遗漏。然而,由于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很多“全面评价”类型的指标体系存在着交叉分类、难以穷尽等问题。以翟博的指标体系为例,“教师合格率”这个指标先是出现在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指数当中,后又以“教师合格率城乡差异”形式出现在“教育质量均衡指数”当中,有重复之嫌。此外,很多指标体系既包括教育经费方面的指标,又涵盖图书资料、教学仪器等实际可得资源。用经费指标面临着地区价格差异或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而用实际资源指标往往不能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整合不同资源的途径。而这两种指标的同时使用并不能弥补彼此的不足,反而给人一种混乱的感觉。

  而关于单一指标与综合指数之争,笔者认为,沈、董二人的观点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是他们构建的指标体系只能在纵向维度上反映各个指标的动态变化,难以形成对于一地义务教育发展均衡程度的整体认识,因而在可比性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缺陷。此外,单一指标往往招致难以全面反映问题的责难。总之,目前形式各异的义务教育教育均衡指标体系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二、化繁为简:以修正后的生均教育经费为核心指标的必要性

  (一)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涵的多样化理解

  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每一种界定背后都隐藏着不同的教育公平观。从西方的教育公平理论研究来看,教育公平依据其哲学基础划分为三大流派。第一,保守主义派的观点。教育公平只能限定于入学机会上的均等。如果继续追求让“所有的儿童都受到良好的教育”的均等,只会对教育质量构成威胁。第二,自由主义派的观点。与保守主义哲学相比,自由主义哲学除了要求“入学机会的均等”外,还特别重视校外各种社会经济环境对个人学业成就的影响,强调在策略上采取各种补救措施,以便使每个具有不同天赋和能力,并具有不同需要的人在教育中取得均等学业成就的机会。第三,激进派的观点。该观点认为,教育公平最深刻的目标是达到整个“人生机会的均等”。

  从教育财政的角度而言,在学生间公平分配的对象包括投入、产出和结果。其中,投入是指教育过程中使用的人力和物质资源,通常用货币或者实际运用的物质资源数量来测度投入;产出代表教育的直接产品,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变化来度量;结果则是指受教育者的终生收入和生活质量等教育的长期效应。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究竟追求的是何种平等?很显然,持不同公平观的人有着不同的答案。不可否认,直至今天,即使在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真正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都还是一种理想和奋斗的目标,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人类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因此,激进派所追求的结果公平是不具有现实意义的,争议往往存在于持保守主义观与自由主义观的人们当中。

  (二)以教育投入为核心指标反映了现实需求

  对于教育均衡发展的界定只有具体到某种类型或发展阶段的教育,并结合时代特点才能给予一个较为清晰的描述。就我国义务教育而言,前普九时期,“人人有书读”的公平观反映了保守主义流派所秉持的“入学机会均等”的观点。而在后普九时期,自由主义派所倡导的“学业成就机会均等”的观念逐渐占据上风,即“人人读好书”。从政策含义上来看,“学业成就机会均等”首先要求平等地提供质量大致均等的义务教育,即投入均衡。在实现投入均衡的基础上,通过实行弱势帮扶政策,对需要的人给予更多的资源,从而最终达到产出公平,这是对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普遍看法。

  然而,现实当中,教育投入分为可控的和不可控的两大类:前者包括学校、教师和课程等要素;后者包括家庭、朋友、天赋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等要素。即使政府通过政策实现可控投入的均等化,依然存在由不可控投入带来的产出上的差异。理论上而言,提供质量大致均等的教育,是从可控投入的角度对实际运用于教育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的一种界说,但现实中关于教育质量的衡量,人们往往又使用学生的学习成绩、升学率等产出方面的标准。因此,投入与产出往往混杂在一起,可控投入与不可控投入也互相混淆,进而带来一系列认识上的误区。实际上,均等的可控投入并不能带来均等的产出,而均等的产出则意味着投入不可能均等。

  我国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政策导致的可控投入上的非均等化,具体表现为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上的差异,由此导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群体、不同学校之间义务教育质量上的差异。目前在资源配置上重点向薄弱学校、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弱势群体倾斜,努力缩小学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的差距,实际是一种补偿措施,目的是纠正原来在可控投入上存在的不均等。因此,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目标是实现可控投入上的均等,应当主要围绕教育投入确立衡量指标。

  (三)生均教育经费是衡量教育投入差异的有效指标

  提及教育投入,我国理论界一般将其划分为人力、物力、财力三个方面的资源投入:人力资源通常包括“生师比、教师学历合格率、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教师比例、学科教师配齐率”等指标;物力资源则包括“校舍面积、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等指标;财力则是指教育经费,通常又细分为“公用经费、教育事业费、专任教师年人均收入、教师年人均培训经费”等等。这样的划分比较全面细致,但是难以整合,因而难以在整体上予以比较。实际上,无论是人力资源还是物力资源,归根结底都是钱的问题,都是由教育经费投入水平所决定的。因此,笔者比较赞同杜育红的观点,认为使用生均教育经费这个指标能够准确有效地刻画出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问题的主要方面,起到衡量与监测的作用,而且可以避免多个指标综合带来的权重之争。

  研究表明,教育指标应当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输出导向:重视反映教育结果;(2)政策评估导向:对公共政策的改善有参考价值;(3)稳定性:可应用一定时间,其操作性定义不随意改变;(4)可比性:可进行时间系列的预测或区域之间的比较;(5)简明性:易于理解,资料收集与处理的成本应适当并具有弹性;(6)实用性:能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7)学科性:测量中不能忽视教育自身特性和对本学科知识的改善。对照上述标准,生均教育经费指标基本能够满足大部分的要求:第一,教育投入水平决定着教育发展水平,生均教育经费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结果;第二,生均教育经费差异程度为政府对薄弱学校、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地区的倾斜投入提供了依据;第三,教育经费的投入水平在短时间内是比较稳定的,而且数据易于收集和处理,可比性强。综上所述可以认为生均教育经费是衡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较为理想的指标。

  此外,在实践当中,也有不少学者运用生均教育经费指标对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现状展开研究,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宏观层面的如梁文艳、杜育红利用生均教育经费对省际教育差距进行实证研究,丁延庆对民族自治地区与非民族自治地区义务教育生均教育经费差异的研究;微观层面的有沈百福从县级层面进行的研究,以及王莉红从校际层面进行的分析。

  三、拨云见日:对生均教育经费的适当修正

  生均教育经费是由“分子”教育经费和“分母”学生人数相除得出的一个数值。学生人数的统计通常是比较简单的,基本不存在歧义。但教育经费统计往往存在着一定的争议,运用生均教育经费指标衡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时,必须对其进行适当的修正,进一步提高其准确性和灵敏性。对生均教育经费的适当修正,提高公平分析的准确性,这也是国际研究趋势。“伯恩和斯蒂菲尔建议使用调整后的美元价格来修正存在于州内以及州之间的地域性差异”。

  (一)保持统计口径的一致性

  义务教育经费从支出的角度来看,一般由四部分组成,即教师工资、校舍建设和维修、教学设备和仪器投资、日常运营所需要的公用经费,其中教师工资部分目前一般占总经费的70%左右。而从收入的角度而言,又可分为预算内教育经费和预算外教育经费两大类。为了保证比较的有效性,必须保持统计口径的一致性。以教师工资为例,教师工资通常包括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和职工福利费等。然而,除了上述直接工资,还有各项隐性的工资性费用容易被忽略,例如教职工所分得的福利房、公费医疗支出等。如果不将隐性工资计算在内,往往容易忽视校际之间实际对优秀教师的吸引力的差距,难以准确反映出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再以生均公用经费为例,由于我国南北气候差异显著,南方和北方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的构成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例如,在北方的中小学,取暖费用是一笔较大的开支,而南方学校则没有。因此,在对包括南北方不同学校在内的生均教育经费的差异进行衡量的时候,需要对这一部分费用予以剔除。

  (二)引入地区价格差异因素

  我国地域广阔,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并由此带来城乡间、地域间价格水平的差异。不同的地区,同样数量的教育经费的购买力也是大不相同的。如果不考虑到这些因素,直接进行比较,往往可能夸大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程度。因此,在衡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时,地区价格差异因素同样是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必须根据不同地区物价水平对名义教育经费进行调整,才能得到真实的区域间发展差异情况。

  经济学上通常运用购买力平价指数将名义收入转换为实际收入进行收入差距的比较,我们可以借鉴这种转换方法。有学者借鉴国外可比工资指数法构建模型,对我国部分省份的义务教育人员经费支出进行了价格调整,通过对调整前后的排序比较发现,广东的变化最大。“经过调整,人员生均经费由城镇普通小学第3位和城镇初中第4位,变为人员生均投入的最后一位。如果不经过地区间价格指数调整,单从生均人员经费支出来看,我们就会错误地以为广东省城镇的人员投入已经很充足了,但事实并非如此”。而甘肃的情况恰好相反,“人员生均经费排名从第10和第11位上升到人员生均投入的第4位和第7位”。毫无疑问,这样的修正更加关注教育经费实际能够买到什么样的商品和服务,从而对于反映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实际差距更有说服力。

  (三)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

  在对某个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实施监测的时候,就要进行纵向的历史比较。这个时候,如果不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就无法反映出真实的变动状况。假设某县对辖区内的A校和B校的校际差距进行一个5年的比较:5年前,两校的生均教育经费相差200元;5年后,受通货膨胀的影响,两校的生均教育经费均翻了一倍,生均教育经费差距由200元扩大至400元。从名义价格上看,两校之间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了,但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实际价格并未发生变化,因此可视为两校之间的发展差距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经济学通常运用贴现的方法将通货膨胀的因素予以剔除,我们同样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对生均义务教育经费指标进行修正。

  (四)与满意度指标相结合

  以投入为核心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观追求的是生均教育经费的基本一致。然而,无论人们主观上如何努力,都不可能完全消灭差异,只能是将差异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修正后的生均教育经费仅仅是对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义务教育发展水平非均衡状态的一种相对客观的描述,而关于生均教育经费的差异在何种范围内才是合理的,则需要通过对社会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满意度调查结果来判断。因此,以修正后的生均教育经费指标为核心,结合社会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才能够较为清晰完整地勾勒出某个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状况。

  总之,生均教育经费指标已经能够较好地描述义务教育发展差异水平,而如何采用恰当的方法对这个指标予以修正,使其更加接近实际情况,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利益整合研究”(12YJC880140);广州市教育种子“十一五”规划重大招标课题“广州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价体系研究”;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广州市义务教育均衡化与优质化协调发展”研究成果之一。

  (摘自《教育发展研究2013.2 P21-25》)

扫一扫关注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