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Time}}
《成都教育参考》(十一月上)

  十八届三中全会专题

  专家谈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新蓝图新在哪儿

  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3日 中国改革站在了万众瞩目的历史新起点。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绘就了怎样的改革新蓝图?11月12日,全会闭幕当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许耀桐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畅谈新通过的三中全会公报。

 

  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从顶层设计到督促落实

  全会公报: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许耀桐: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急改革之所急,成立的协调改革的机构,负责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过去我们讲摸着石头过河,现在的改革既要摸着石头过河,又要搞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就是要统筹规划、通盘考虑,加强各方面的协调。改革进入深水区,矛盾盘根错节,要解决复杂问题,需要协调推进,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恰逢其时。

  三中全会不仅总体部署,提出系列改革任务,而且注重在落实方面下功夫。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是一个组织保障。提出任务、提出目标,得有一个机构去抓落实、去领导,组织保障非常关键。

 

  新论述明确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内容 用制度防腐败、保纯洁

  全会公报: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许耀桐:三中全会提出了“六个紧紧围绕”,其中包括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涉及党的规章制度问题,要把我们的党管好,不仅需要规章制度,而且这个制度还是一个体系,改革势在必行。党内有的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相当程度上存在不适应、不协调、不衔接、不一致等问题,需要清理。前不久,《中共中央关于废止和宣布失效一批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决定》发布。根据这个《决定》,1978年以来制定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有300件被废止和宣布失效,467件继续有效,其中42件将作出修改。

  同时,党的领导体制也需要完善。现在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原则,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还有就是要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什么要搞好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归根到底,就是我们的制度没到位。现在我们要搞好先进性、纯洁性建设,也要靠相应的制度。在比较弱的、比较缺的方面,我们要把制度建立起来,使它坚强有力。

  这次三中全会,非常强调制度建设。反腐倡廉的一个部署,就是用制度来防腐败。关于反腐败,中央纪委已经提出要使领导干部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从三中全会公报来看,那就是我们要在规范权力运行上下功夫、做文章,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它关在制度的笼子里。

  反腐败有不同方式,只有通过制度反腐,才能建立常态化、科学化的反腐体系。所以我认为这次三中全会在反腐倡廉的问题上也是深思熟虑的。

 

  全面深化改革面临新形势新任务 改革具备了相当基础

  全会公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张立群:改革现在进入深水区,必须对改革面临的严峻形势作清晰的判断。我们看当前的改革,要从两面看。一方面,改革具备了相当的基础。改革各个方面的条件,包括经济社会的发展,包括对各方面改革的认识,也包括各方面改革的系统性梳理,现在都具备了相当的基础。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全面深化改革确实要攻坚,要面对多方阻力。全面深化改革更多转向强调责任,包括各类经济活动、经济行为的责任,包括各种行政行为、各种司法行为所应当承担的责任。这必然会涉及各个相关方的基本利益。再加上收入分配的改革,可能会涉及更多方面的利益。

  我觉得在此前提下,十八届三中全会表现出空前的勇气和决心,在改革目标上提得非常清晰,在改革重点上提得非常清晰,而且现在还有相应的组织保障。所以在这个背景下,我想改革确实进入到取得实质性重大突破的历史时刻。

 

  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重要组成部分 强调共同发展各展所长

  全会公报: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张立群: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体制改革首先是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来推进的,而经济体制改革就涉及基本经济制度。各个国家由于国情和发展的路径不一样,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是不一样的。紧密围绕着自己的国情、自己发展道路的特点,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样的主体、这样的所有制基础,强调要坚持和完善。

  一个方面是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我们既强调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也强调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实际上强调的是共同发展,让国有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各自发挥自己不同的作用。这次三中全会还提出,要不断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完全符合中国实际。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有关教育部分节选)

  《中国教育报》2013年11月16日

  十二、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

  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需求。

  (42)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改革发展。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43)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健全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制度。规范招人用人制度,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制度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功能,完善就业失业监测统计制度。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畅通职工表达合理诉求渠道。

  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结合产业升级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更多用于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健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提高公务员定向招录和事业单位优先招聘比例。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整合发展国家和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把未就业的纳入就业见习、技能培训等就业准备活动之中,对有特殊困难的实行全程就业服务。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扎实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教育部传达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中国教育报》2013年11月13日 11月13日,教育部召开党员干部大会,传达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主持会议。袁贵仁全面介绍了会议基本情况,重点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主要精神,通报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和重大战略部署,特别是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政策举措,并就做好三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工作作了动员部署。

  袁贵仁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新的重要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召开,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新形势下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大旗的重要宣示和重要体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必将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合理布局了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袁贵仁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不断加深对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牢牢把握方向,大胆实践探索,注重统筹协调,凝聚改革共识,落实领导责任,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

  袁贵仁要求,要把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重点抓好五方面工作。一是认真学习文件。要组织党员干部认真研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原原本本学习全会公报和《决定》全文,努力学深学透。二是深刻领会精神。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会全会重大意义和战略部署,深刻领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深刻领会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大部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三是加强宣传解读。要及时召开发布会、报告会、座谈会,组织宣讲、研讨、培训,全面准确解读教育综合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具体举措,最大限度凝聚广大干部师生和人民群众共识,为教育改革顺利推进营造和谐氛围。四是制定落实方案。要把贯彻落实全会精神与扎实抓好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全会关于教育改革的部署要求逐项转化为工作方案,明确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责任人。五是抓好岁末年初工作。各单位要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为动力,着力筹备好第22次全国高校党建会、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全面完成今年各项工作任务,认真谋划明年重点工作,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继续保持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态势。

 

  五位教育管理者畅谈:找准新一轮教育改革突破口

  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4日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教育,作为科技第一资源和人才第一力量有机结合的战略高地,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支点。

  当前,教育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也面临着深层次的体制制约和矛盾障碍,新的发展突破呼唤着新一轮的改革开放,也要求我们聚焦新一轮改革突破口,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敢于担当,奋发有为。

 

  教育综合改革,既要顶层设计又需“摸着石头过河”

  回首过往,35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教育事业一路猛进,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其中最深厚的动力就来自坚持不懈的改革创新。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召开过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每一次都把推进教育改革作为战略任务,都对教育改革做出战略部署,都给教育事业带来突破性进展。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教育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也面临着深层次的体制制约和矛盾障碍,新的发展突破呼唤着新一轮的改革开放。

  “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资源和人才第一力量有机结合的战略高地,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支点。当前,我国人口、土地、资源等传统发展优势逐渐减退,能否尽快培育其科技、人才、创新等新兴发展优势,事关转变发展方式的成败,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下半场’的成败。”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说。

  “与国际顶尖大学的深厚积淀相比,我们在学术大师、原始创新、办学资源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仍然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指出,“面对全球范围内日益激烈的人才、科技、文化竞争和综合国力较量,面对国家和人民对高等学校加快改革、加速发展的殷切期望,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时不我待。”

  “当前改革的重点,还是在于‘接地气’,要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来真正解决改革中的具体问题。毕竟,我们提出的大概念、大理念已经很多了,如何解决实际问题是当务之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认为,“这就要求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重心下移,防止领导高明论,回到群众本位论,既要顶层设计,又要承认群众的首创精神,将提高教育质量真正落实到老师和课堂上,反映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

  被采访的几位教育管理者认为,全面深化改革,既是涉及教育发展全局的改革,又是一场既触及灵魂、又触及利益的深刻变革。为此,教育系统应以触及灵魂的思想高度深刻认识世情、国情、校情变化催发的改革要求,以触及利益的行动力度大胆推进发展方式、办学模式、体制机制等各方面的改革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单靠学校无法面对“钱学森之问”

  教育,育人为本。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姜沛民认为,“应当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新期待,认真研究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新潮流,直面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深刻变革,全面创新课程结构和教育组织方式,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体制,调整教育内容,拓宽知识基础,突出实践能力。”

  对此,有着多年一线教学经验的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深有感触。“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一个“钱学森之问”,引发了千百万人的深思。其实,单纯靠学校,是很难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的。因为,杰出人才的培养并不完全是在学校里完成的。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教育于此肩负着很大的责任。在企业里,管理者是很讲究流程的,流程决定结果。可是,看一看我们的学校教育,一方面,我们对令人兴奋的结果充满期待,另一方面,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却十分有限。

  李希贵认为,当下的中小学教育,两亿多中小学生在一个学制、一个课程、一种评价模式、一个高考制度下齐步迈进。如果未来依然用“一刀切”的思维方式办学,以相同的育人模式管理学校,教育将永远难以面对“钱学森之问”。

  对此,瞿振元也深有同感:长期以来,教育教学方法的落后和陈旧是我国高校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顽疾。一方面,我们天天在呼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教师依旧是老样子,也许“一块黑板一支笔,一人从头讲到底”的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不多见了,但是把“黑板”换成“白板”,把多媒体作为“机灌工具”的新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更值得我们警觉!不改革教学内容、不创新教学方法,所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没有太大意义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广大教师的主动、自觉参与。缺少广大一线教师主动自觉参与的教学改革,注定不会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办学体制改革,应以转变发展方式为“总开关”

  办学体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是教育改革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北大、清华作为高校改革的先行者,都提出了明确的改革方向与思路。朱善璐介绍,北京大学要切实把学校办学从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变到以质量提升为特征的内涵式发展上来。要以教书育人模式创新和治理结构与方式创新为重点推进大学的改革。以聚焦育人为根本原则,坚决扭转重科研轻教学、重学科轻育人的评价导向和制度设计。以调整、优化结构为突破口,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特色化发展战略。

  陈吉宁介绍,清华大学将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要调整优化学科布局,突破制约学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治理结构、教研模式、资源配置等综合改革,正确处理大学、政府、社会关系,切实解决教育、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尽快建立完善依法自主办学、保障学术民主、权责明确一致、管理科学高效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姜沛民认为,“要以大学章程为抓手,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在强化政府统筹指导和宏观管理的同时,进一步赋予大学自我完善、自我约束、自主发展的办学自主权;进一步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调动起广大教师投身改革的积极性。”

  而谈及办学体制改革,李希贵则不无忧虑:扩大办学自主权已喊了多年,但经过多年努力,并没有达到预期的进展。调整政校关系,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我们也说了不少,但事实仍让我们很苦恼。为什么?在体制不变的情况下,任何改革都很难解掉身上的枷锁。一个地区,一所学校,如果能够首先在办学主体上打主意,其余的改革将势如破竹。

  “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李希贵强调,“教育综合改革的支点、切入点应当放在公办学校的放权、搞活上。各地可从实际出发,开展公办学校联合办学、委托管理等试验,探索多种形式,提高办学水平。如果我们能够在公办学校办学主体上多想想办法,出台更多更好的政策,鼓励更多的个人和团体承办公办学校,可能会有关键性的突破。”(记者 赵婀娜)

 

  重要信息

  教育部:会电脑懂网络将成教师任职必备条件

  《京华时报》2013年11月08日 07日,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指出,到2017年底完成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建立教师主动应用机制,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各地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教师和校长培训必修学时(学分),原则上每5年不少于50学时。

  教育部要求,各地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等的必备条件,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中小学校要将信息技术应用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

 

  教育部召开党组专题民主生活会情况通报会

  教育部网站 2013年11月08日

  立行立改 开门整改 真转真改

  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善始善终善做善成取信于民

  教育部召开党组专题民主生活会情况通报会

  ■坚持学习教育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完善学习制度、遵守政治纪律制度,提升思想政治水平和战略思维能力

  ■坚持求真务实克服形式主义 转变会风文风,减少检查评估,改进项目管理方式

  ■坚持为民服务克服官僚主义 改进调查研究,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强化分类指导

  ■坚持真抓实干克服享乐主义 加大综合改革力度,有效破解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热点问题

  ■坚持节俭清正克服奢靡之风 加强教育经费监管,推动节约型机关和节约型校园建设

  11月08日,教育部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组专题民主生活会情况通报会。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部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袁贵仁代表党组通报了民主生活会情况。他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部署要求,将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与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以专题民主生活会为新的开端,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切实做好整改落实、建章立制工作,以作风建设新成效凝聚起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

  袁贵仁从民主生活会前期准备情况、会议召开情况、整改方向和措施、中央第25督导组点评意见、下一步工作打算五个方面,全面通报了党组专题民主生活会情况。他指出,这次专题民主生活会上,党组成员紧密联系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聚焦反对“四风”,以整风精神开展了严肃认真、积极健康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着力查找问题,深入剖析原因,明确整改方向。要紧紧围绕“为民务实清廉”要求,抓住整改落实和建章立制两个关键,突出工作重点,做到立行立改、开门整改、真转真改,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善始善终、善做善成、取信于民。

  袁贵仁强调,针对查摆出来的“四风”问题及其思想根源,要按照整改方向和措施,下大力气抓好落实。一是坚持以学习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水平和战略思维能力。重点是完善学习制度、遵守政治纪律制度,加强对教育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二是坚持以求真务实克服形式主义。重点是转变会风文风、简化接待,减少检查评估,改进项目管理方式,提高政策执行力,提升干部工作科学化水平。三是坚持以为民服务克服官僚主义。重点是改进调查研究,提升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加强系统内外沟通联系,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强化分类指导。四是坚持以真抓实干克服享乐主义。重点是加大综合改革力度,有效破解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热点问题。五是坚持以节俭清正克服奢靡之风。重点是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教育部20条实施办法,加强教育经费监管,推动节约型机关和节约型校园建设,强化党风廉政纪律约束。

  袁贵仁指出,教育实践活动下一步要着力做好五个方面工作。一是继续保持学习教育和查摆问题“两个不放松”。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不懈把理论武装摆在首位,始终筑牢思想防线,坚定理想信念,严守政治纪律。要把谈心交心作为日常工作手段、把批评和自我批评作为常规“武器”,坚持发现问题,认真解决问题。二是全力推进各项问题的整改落实。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和专题民主生活会上查摆出来的问题,要制定整改方案,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要注重从体制机制上解决问题,坚持标本兼治,坚持开门整改。三是切实抓好建章立制工作。研究制定教育部加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制度建设计划,注重运用制度和法治的方法推进作风建设,加强对权力的规范制约监督,形成便于遵循、落实、检查的制度体系,实现作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四是坚持以活动实际成效促进工作。坚持统筹兼顾,把做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项工作与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谋划明年主要工作结合起来,在推进机关职能转变、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维护校园稳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切实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五是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组班子自身建设,继续聚气凝神搞好下一环节各项工作,切实巩固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实现“四风”的根本好转和教育部各项工作水平大幅提高。

 

  各地动态

  河南出台最严措施:学校领导须轮流陪学生就餐

  《中国青年报》2013年11月01 日 近日,河南省政府食品安全办公室、省教育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卫生厅联合下发通知,在校园食品安全问题上要求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切实负起首要责任,学校领导须轮流在学校食堂陪餐,食堂向社会和学生家长定期开放。

  除了要求学校领导要轮流在学校食堂陪餐,学校食堂要向社会和学生家长定期开放外,通知还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立即行动,在11月底前对辖区各类学校食品安全集中开展风险隐患大排查,确保每一所学校食品安全隐患排查清楚,不留死角,规定未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的学校食堂,一律不得向学生供餐。另外,城市和有条件的农村学校可积极引进先进规范的知名餐饮服务公司托管、经营学校食堂,杜绝唯利是图的层层转包行为。同时,鼓励媒体、教职员工和学生曝光学校食品安全问题,积极举报学校食堂违规违法行为,一旦发生校园食品安全问题,校长要作为第一责任人被约谈。学校、教育主管部门、食品安全相关监管部门的渎职失职行为,监察部门要依据相关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山东济南开展网络问政让教育悄然跨入"微时代"

  中国教育新闻网2013年11月13日  近日,山东省济南市教育局官方微博“济南教育微播报”发布了“看我校园微博叱咤风云榜”的消息,显示了该市校园微博的超高人气。截至今年3月底,济南市教育局及其直属学校、各县(市、区)教育局均已开通实名认证的官方微博。目前,各县(市、区)区属学校的官方微博也已基本开通。随着教育微博建设的全面推进,微博日益成为济南教育系统信息公开、问政于民以及亲民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济南教育已悄然跨入“微时代”。据不完全统计,济南教育官方微博开通以来,先后已妥善处理各类咨询、投诉、建议问题300余次,取得了良好效果。各学校微博也在积极探索校园微博功能由“宣传”向“服务”的转变。

 

  上海等三地解决孩子课后去处缓解家长后顾之忧

  新华网2013年11月01日 近年来,为了解决孩子放学后大概两个小时的“管理真空”,不少地方作出了不少尝试,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家长的后顾之忧。

 

  南京:弹性放学

  南京市此次推出的“弹性离校”规定,凡正常放学后按时离校确有困难的小学生,由家长依照学校相关规定自愿提出书面申请,经学校批准后均可实行“弹性离校”。学校应优先安排一、二年级学生以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对实行“弹性离校”的学生,学校会安排专人进行统一管理,组织他们进行以完成作业、预习复习和课外阅读为主的自习,或开展体育、科技、艺术等领域的自主实践活动。学校将充分利用校内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计算机教室、体育和艺术教育场馆等,通过兴趣小组、俱乐部、社团等不同形式组织开展活动,切实保证学生安全和快乐,努力让家长放心和舒心。

  目前,放学后的“课程安排”主要有三大类:学科自学课程;选修活动课程,每天开设一门兴趣课,每周不同,按月轮回;第三类是积累学分课程。

 

  武汉:社区“四点半学校”

  从2005年开始,武汉青山区在义务网吧巡逻队的基础上,在105个社区建立起社区“四点半学校”,开展一系列富有实效和吸引力的活动。截止到目前,全市已有1100多个社区搭建起“四点半学校”。

  “四点半学校”组织社区有一技之长的居民组建一支“未成年教育志愿者服务队”当孩子们的兴趣老师,为孩子们进行国际象棋、乒乓球、书法、绘画及英语五门兴趣课辅导。

 

  上海:政府购买服务提供安置点

  上海,为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放学后的安置问题,上海教育主管部门联合不少社区街道,以政府购买服务、慈善公益等形式,为孩子们提供了部分安置场所,如社区图书馆、运动场馆、游戏托管点等。

  上海青年研究中心主任黄洪基等教育专家建议,为了更好地解决孩子放学后的去处问题,应当发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比如企业从职工福利的角度开设托儿所、职工子女活动中心,解决本单位职工的后顾之忧;社区管理人员和社会义工,可多关心放学后需要照看的孩子,吸纳民间资本发展一些正规的日间未成年人寄托机构,由政府加强安全规范监管。

 

  湖南创新“国培”模式让农村教师在家门口参训

  中国经济网2013年11月07日 今年,湖南创新“国培”模式,一改过去的“往上走”为“往下走”,不用花路费,不用赶时间,农村教师在家门口就能参训,受到农村教师欢迎。

  这种‘送培上门’模式去年就已经开展试点,今年在总结去年经验的基础上,大规模、成建制地拓展到全省14个市州。为做到“按需送培”,该项目进行了充分的前期调研,从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培训教师等方面充分参考受训教师意见。

  今年湖南省“国培计划”涉及5个学科,分别是初中语文、数学、外语和小学语文、数学。每个学科分四个模块,如小学语文分为“口语交际、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四个模块。每个模块又有“当地教师的研讨课,省级名师的示范课,专家即时点评与教师互动,专家微型专题讲座”四个环节,培训更具针对性。设计的每门学科培训,都以典型教学案例为载体,创设真实的研修环境,为参培教师提供丰富的情景感和话语权。而且在教学手段上充分考虑了许多农村学校还没有多媒体的现实状况,每个学科名师示范课至少安排一堂‘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原始教学方式,来引领教师们提升综合素质。

  在接受短期的集中培训后,教师还有继续参训的机会,导学案、培训视频等所有资料都会上传至“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实现全省资源共享。

 

  湖北首家流浪孩子学校开学

  《湖北日报》 2013年11月04 日 近日,湖北省首家专为流浪孩子所办的学校“楚星”班在武汉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开班。30名流浪孩子开始接受专业教育。“楚星”班为武汉市民政学校与未保中心联手创办。把中等专业学校师资搬到未保中心的为全国首创。民政学校从周一到周五每天最少派5名专业老师来为孩子们上课。以前未保中心里的孩子学习全靠工作人员和社会志愿者教,不专业,也不系统。武汉未保中心30名孩子分为两个班。一个特教班,班上24名智障孩子学习日常生活知识、语言沟通等。另一个普教班只有6个孩子,将按九年制义务教育大纲,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以及汉字书写规范、行为偏差矫正等特色课程。

 

  四川阿坝州实行从幼儿园到高中十五年免费教育

  新浪网2013年11月11日 今年4月,《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教育条例》经四川省人大常委会批准通过,明确提出了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实行十五年免费教育的目标。

  从2013年秋季学期起,阿坝州财政投入资金3000万元,为1.9万名在园幼儿减免保教费,并提供午餐费补助;为1.5万名高中在校生减免学杂费、教材费,并按50%的比例为在校高中生提供国家助学金。同时,9.9万名小学和初中学生按九年义务教育标准继续享受“两免一补”政策。

 

  海外传真

  日本公立“小中一贯校”陡增至100所

  上海教育新闻网2013年11月06日 据日本《朝日新闻》报社日前发表了其所做的日本学制改革专项调查结果。调查结果表明,日本公立“小中一贯校”(一体化完成小学、初中九年的课程教学)的数量增加来势迅猛,截至2013年春季,全日本公立“小中一贯校”激增至100所。

  日本公立“小中一贯校”是安倍内阁首次执掌日本政府时所推出的教育改革理念与衍生出的产物。日本教育再生会议自2006年10月成立之日起至2007年12月,共完成了三次教育改革报告,其中,提出了促进小学、初中一贯制(6·3学制)的学制弹性化改革方案。根据该改革方案,即创建小学和初中联合的中小学九年一贯制学校,由达成协议的小学和初中自行实现全部课程的一体化。改革方案甫一正式公布,近半数的日本中小学校长表示赞同开展此学制改革试验。因为,日本中小学一贯校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制改革制度化的成果,其宗旨在于通过小学和初中的紧密联结,提高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连续性与一贯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连续性。

  日本京都产业大学教育制度学教授西川信广曾在相关研讨会上献言,建议那些占地面积相等的小学和初中,尝试实施九年一体化的课程,推进所联合的小学和初中朝着办学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据该调查结果,2005年全日本“小中一贯校”只有4所学校,至2008年发展到23所学校。此后,每年以递增十多所学校的幅度继续上升,2011年已达61所,2012年已逾81所,迄今为此,已突破100所。

 

  新加坡探索本土化幼儿教育

  《东方教育时报》2013年10月29日 新加坡教育部日前表示,希望通过“有意义玩乐”和“高素质互动”等教学方式,将本土文化融入幼儿课程设计,为幼儿提供全方位的学前教育。

  新加坡教育部计划在未来三年设立15所试点幼儿园。试点幼儿园的课程将让幼儿通过学习具有本土特色的故事、歌曲、舞蹈等方式,了解并熟悉身边事物,如新加坡美食、节庆等,同时学习关怀、尊重他人等传统美德。

  本土化课程也着重培养幼儿的双语能力。除了为试点幼儿园特别设计的“星烁英文课程”,幼儿园每天会预留三成的课时,提供母语课程。

  新加坡教育部教育服务司司长姚德蓉说,教育部幼儿园的课程以教育部今年2月推出的课程框架为基础,由教育部学前教育专员设计而成。

  学前教育专员为幼儿园特别设计了“幼育综合课程”(HI-Light Programme),帮助孩子提升表达、探索、语文、肢体、计算、社交和情感这六方面的能力。通过“有意义玩乐”和“高素质互动”的教学方式,教师把幼儿需要学习的内容融合在有关活动中,每个活动可从至少两三个方面教育孩子。这个课程让幼儿通过自行玩乐、有意义玩乐、指示性玩乐三个阶段,达到学习目的;教师也会引导孩子多问多说,最终完成认知、探索、吸收和应用的学习过程。

  姚德蓉说:“我们也与小学较低年级课程规划专员紧密合作,让我们知道孩子在完成幼儿园教育时需要掌握哪些技能。在与他们交流后,我们发现幼儿只有具备自信、善于沟通交流等能力,才能更好地面对接下来的挑战。”

  对于强调新加坡本土化的课程内容,姚德蓉说:“最直接的亲身感受和熟悉的事物是诱发孩童学习兴趣的‘引子’和基础,同时,我们也希望从小教育孩子,何为新加坡人和新加坡人的共同体验。”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受欧洲经合组织称赞

  央广网2013年11月05日 据德国教育报近日报道,德国又出现了新的热门“出口产品”——双元制职业教育。经合组织日前强烈称赞了这一教育模式,受欧债危机影响的欧洲其他国家也希望借此解决本国年轻人失业的问题,特别是在企业经济学、工程技术学、医疗卫生和社会工作等领域。

  2012年,德国双元制教育学校的注册新生人数约为6.1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提高7.5%,与各个高校进行合作的企业数目达到2.6万多家。各方对双元制职业教育抱有很高期望:学生希望通过学习找到理想的工作;学校希望提高办学水平,加强学生实际应用知识能力;企业希望获得更高质量的毕业生,填补专业人才的缺口。近日,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55%与高校进行合作的企业都希望未来加强合作与交流,1/3的受访企业表示,在未来5年内将为双元制教育下的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和工作的机会。

 

  研究与评论

  国外义务教育均衡程度测评的趋势与实例

  李丽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高级教师、《上海教育科研》副主编)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均衡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国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趋势,并以当前几种教育测评的典型研究与实践为例,对开展义务教育均衡程度测评的对象、指标、数据来源、分析方法、结果处理等要素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开展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程度测评;政策趋势;教育质量;教育公平

  人力资本的社会收益研究发现:一般而言,基础教育的社会收益率要高于高等教育的社会收益率。贫穷地区较之富裕地区,前者的教育社会收益率更高。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教育政策的制定者而言,必须明确义务教育发展方式是否均衡,在此基础上才能整体提升义务教育的水平。

  目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哪些政策趋势,如何开展义务教育均衡程度的测评研究和实践,本研究试图在文献研究基础上,对当前国外相关政策和研究进行梳理。

  一、国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趋势

  义务教育应如何发展。怎样的政策才能使其更加公平和均衡,这个命题似乎是一个长盛不衰、不断深化的话题。文献显示,西方教育公平研究发端于二十世纪初,直到1966年,随着美国学者科尔曼在教育机会平等性的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才掀起了一场对教育公平研究的热潮。人们对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的概念、内涵和途径,以及教育均衡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的关系都进行了广泛深入地探讨。今天,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学者们认为,各国已不再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公平而卓越应该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新的发展趋势和追求。当前相关政策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导向日益突出

  二十多年来,国际社会对教育普及和发展十分重视,并逐步在均衡发展目标上达成共识。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例,自设立以来,它从全球维度思考人类教育的共同使命,被看作是世界教育发展的风向标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注重点,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实现义务教育入学机会的均等。1990年,在泰国宗滴恩会议上,各国政府形成初步共识——“为了所有人的教育”,重点在实现教育入学机会的提高。第二阶段是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缩小群体间教育差异。 2000年,国际组织推出的《达喀尔行动纲领》,各国政府统筹考虑并承诺,到2015年前要实现涉及学前教育、免费初等义务教育、成人学习、扫盲、消除性别差异、提高质量等领域的六项目标。第三阶段是在不同层次的差异性发展。根据形势的变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时研究和调整,提出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目标理念。其中“更强的全民教育”(Strong Education for All)的目标,是针对公共教育供给公平程度而言,其深层目的则在于抢占国际范围人才竞争的先机和制高点,属于发达国家最具前瞻性的战略思路之一。以上三个阶段,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在实现目标的能力和达成度上是有差异的,显示出国际社会对义务教育发展的导向,已随着全球政治经济发展变化和人们对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入,从强调机会平等朝着向质量提升和各国差异化发展转变。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政府责任不断凸显

  各国的教育政策,特别是在国家能够发挥主导作用的义务教育阶段,也印证了国际社会的总体趋势。在学校建设改造方面,各国纷纷制定建设标准,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日本、韩国很早就开始推行“平准化教育”,撤销一批名校,推进学校办学条件均衡化,基本达到教育投入均衡。近年来,西方国家不仅重视教育投入的均衡,对义务教育后学生素养和学业成绩等结果方面,予以更大的关注,如美国小布什政府在2002年提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这一政策延续至今,对美国基础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显著表现就是,各州开始实行绩效评价,加强宏观层面的教育质量监测。2008年3月,为了完善绩效评价管理机制,美国联邦教育部颁布实施《差异化绩效责任试点计划》,建立差异化绩效责任制,对落后学校、学区进行有针对性、实质性的干预和介入,从而改善他们的绩效状况,促进学区之间、学校之间在更高水平上的均衡发展。欧洲也提出了学生学习的关键素养,法国教育当局确定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能力。如此种种,我们或许可以推导出这样一种基本事实,即发达国家的这些教育改革政策,在于把基于证据的教育质量监测作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途径之一,反映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政府责任加强的趋势。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呈现多样化趋势

  我国有不少学者运用文献梳理法和实地考察法,对国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方式和途径进行总结分析。如中国学者张力按义务教育学校办学主体的不同,将西方国家学校均衡发展归为两种——福利化公立学校均衡发展模式和公立学校均衡发展的兼顾选择需求模式,并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性。这种模式的研究之外,学者对如何更加直观地测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程度表现出极大兴趣。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不少学者利用社会指标对社会发展趋势和各种社会问题进行评价和监测。20世纪70年代开始,如何定义、测量、评估教育质量成为世界各国重点。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以及经合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等国际组织都从事教育指标的开发、设计工作,期望能够建立一种提升教育体系质量的机制。与此同时,还出现了利用基尼系数、洛伦茨曲线等经济学指标来测量教育不均衡状况,代表性研究是2000年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20世纪末起,经合组织开始进行“国际教育指标”的研究。这些研究和实践关注的对象主要是学生的受教育年限、升学率、教育经费投入等指标的均衡程度,以此来反映教育机会的公平。进入新世纪,随着教育改革和发展,学校提供的公共教育服务和学生在义务教育结束后取得的学业水平等内涵发展指标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经合组织的国际学生学业测评项目、美国的教育进展评估、欧盟教育质量监测指标等大型的研究项目,更侧重于对教育服务和教育质量的测评。这些研究为监测教育事业发展的均衡状况、确认教育不公的原因、指出未来发展方向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有学者认为,没有教育公平指标体系,就不能科学、准确地评价教育公平的现状及发展,也无法进行有效的教育改革。

  总体而言,教育均衡和公平问题是当今世界教育政策的一个热点问题,而在以往定性研究的基础上,有关研究逐渐开始运用定量的方法。与此同时,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也逐渐从测量教育机会公平,转向测量教育结果,以及分析教育结果与教育背景、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过程的相互关系。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测评研究及其应用

  20世纪下半叶教育实证研究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在分析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发展水平时,常用人均受教育年限这一指标,在研究教育财政经费配置的公平性时,常用生均教育经费投入的极值比、变异系数、基尼系数等统计指标。西方不少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做过不少研究。有的从学校财政角度对机会/过程、资源和结果三个维度加以测评;有的从成年人口的社会与经济背景、财政教学资源、教育与培训机会、学校与学习环境、毕业率、学生学习产出结果与成人识字率等加以测评;有的从影响教育公平的社会与文化背景、政治背景、教育过程、教育内部和外部影响多维度多层次地构建比较完整的教育公平的测度指标体系。

  这些研究,在理论上将影响教育均衡发展的要素归类,并提出测评的指标,具有一定的价值。然而,应该看到,教育均衡必须在发展中实现,是一个实践问题,研究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需要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政策,推动教育的均衡发展。因此,以下将选择一些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典型案例,加以比较和分析。

  (一)教育基尼系数

  自1970年开始,西方的经济学者和教育政策分析者开始采用基尼系数测量教育财政、质量、招生和水平;Maas&Oriel(1982)利用入学率对16个东非国家进行了教育基尼系数评估。Ter Weele(1975)用教育经费指标对东非几个国家进行教育基尼系数评估。Rosthal(1978)用四个教育分配指标对美国教育进行评估,其中之一就是教育基尼系数。Sheret(1988)对巴布亚西几内亚招生的基尼系数进行预测。Vinod Thomas (2000)根据受教育年限对印度、韩国、中国等11个国家进行了教育基尼系数评估。

  基尼系数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研究数据易得,在收入不均衡等研究中已得到广泛运用,并且它与其他研究测量方法的相关性强。现有研究往往利用基尼系数测评教育机会和结果的均衡或不均衡程度。主要的指标包括与教育投入有关的公共教育开支占GDP的百分比、生均教育经费,以及与结果有关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一级教育的升学率等。

  运用基尼系数可以做大范围跨国比较,如世界100多个国家受教育程度的比较或是OECD几个国家之间的比较;可以做跨省市比较,如Tsang (1994,1996)比较了1989年某国省级各级教育开支的差异;可以做不同发展程度区域比较,如沿海与内陆的比较,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经济学院的学者 Qian和Smith(2007)研究了中国11个沿海省市(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广西)与其他19个内陆省市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初中升高中入学率;还可以做农村与城市的比较,亚洲开发银行(2002)和Hannum(1999)比较了全国层面的基础教育城乡差异。

  (二)欧盟教育质量测评

  欧盟的学校教育质量测评,制定了四个领域共十六项指标。(1)教育成就领域,有七项指标,即数学、阅读、科学、学会学习、公民的发展、外语的学习以及信息技术ICT;(2)毕业和衔接领域,含有关政策制定的三个指标,分别是中小学校辍学率、高中教育完成率、高等教育就学率;(3)学校教育监督领域,有学校教育的评价和导向、家长的参与两个指标:(4)资源结构领域,有教师的教育和培训、学前教育的入学率、使用每台电脑的学生数、生均教育经费四个指标。欧盟委员会认为,这16项指标构成反映了教育质量的整体信息,能够对欧盟各国的教育质量做出基本的评价。

  欧盟学校教育质量指标所采用的数据,基本上是现有的、比较成熟、被公认为有效的数据,如国际教育协会(IEA)的TIMSS\SITES、经合组织的 PISA、欧洲统计局的各项调查等。同时,根据需要,可以开展专项调查以获取所需的数据。

  (三)美国教育进展评估

  NEAP是目前美国国内惟一连续的、长期的中小学生学业成绩测量体系,又称为国家教育报告卡(The Nation’s Report Card)。

  NAEP的评价类型按层级分为全国评价、州评价和区域评价;按时间分为长期趋势评价和短期评价;按特性分为普通评价和特殊评价。不同评价在目的、方法、题目和对象上有所不同。无论何种评价,都是通过抽测型考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全国评价和州评价至少每隔两年对四年级和八年级阅读、数学进行测试。长期趋势评价则继续对9、13、17岁学生的阅读和数学进行测试。

  NEAP的成绩结果以两种方式进行报告,一是等级分数,其中阅读、数学、历史、地理为0-500分,科学、写作为0-300分;另一种报告是将成绩水平分为基本、熟练和高级三个等级。与此同时,为保证适度学生个体的进步速度,测验结果还要按照学生的家庭经济收入状况、种族、残疾状况与英语能力水平(即移民问题)等分类指标,分别进行报告。

  (四)国际学生测评项目(PISA)

  国际学生测评项目为改进教育政策提供事实和数据。通过PISA测评考试和问卷调查,研究者可将学生的成绩数据和学生个人特征、学校内外影响学习的关键因素联系起来,发现不同教育体系间、不同学校间和不同社会经济背景间的成绩差异,确定一些既有效率又较公平的学校和教育体系的特点,并从研究这些学校和教育体系中,发现政策的作用。

  PISA研究对政策方向的引导,主要体现效能(竞争力)导向、终身学习导向、社会公平导向和成本效益导向方面。PISA主要通过考察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学生是否获得同样的学习机会、达到同样的能力水平来反映教育公平。“PISA经济社会文化地位指数”(PISA Index of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Status,ESCS)作为测量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指标,包括三个方面:①父母亲的最高教育程度(选择其中教育程度更高者)、②父母亲的最高职业地位(选择其中职业地位更高者)、③家庭拥有物(一般用具有代表性的家庭特定物件拥有来间接地测量家庭的财富状况)。PISA研究学校成绩与ESCS指数之间的关系,重在发现不同社会阶层的学生是否能有平等的机会上好学校,同时还能看出在影响学校成绩的原因之中,生源背景差异所占的比重。

  PISA采用多层线性模型进行分析,寻找不同层面因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2006年PISA从参与国或经济体的整个教育系统、学校、学生个体三个层面,分别分析PISA经济社会文化指数对学生科学成绩的影响。研究发现,学生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具有显著影响。

  PISA的公平取向维度的测评结果,不仅表明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等身份的不平等导致了学校教育的不均衡,更重要的是其政策价值——警示和提醒各国政府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弥合这种校间差异,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对国外研究的思考与借鉴

  (一)已有研究的特点分析

  以上介绍的几种研究和实践各有侧重,我们试从测评对象、指标、数据来源、分析方法和结果处理这五个要素,对它们进行横向比较。

  1、测评对象

  采用基尼系数等统计方法的实证研究,其对象主要是学校、区县,甚至是一个国家和跨国的比较;PISA和NAEP等学业测评的研究对象是在校学生;欧盟教育质量监测的对象是各国教育发展。

  2、测评指标

  指标方面,欧盟教育质量测评涵盖四个领域 16项指标,既有数学、阅读等学科教育质量指标,也有高中教育完成率等教育结果指标,还有生均经费、学前教育入学率等教育投入和机会指标,更有学校教育评价和家长参与等学校教育服务指标,是比较全面的。PISA研究项目通过考试得到 15岁学生在数学、科学、阅读和问题解决素养方面的成绩数据,并将其与学生个人特征、学校内外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等指标联系起来加以分析。NAEP评价也是对一定年龄的美国学生进行阅读和数学测试,把学业成绩与学生的经济背景、种族和残疾状况等分类报告。基尼系数研究的指标主要是教育机会和投入。

  3、数据来源

  通过定期的考试和问卷调查,PISA、NAEP项目获取研究的数据,这些数据是一手数据,并可根据研究的需要选取分析。欧盟教育质量监测采用的数据是现有的被大家所公认的有效数据,如国际大型学生学业测评数据和欧洲统计局的各项调查等,有时根据需要也会做专项调查以获取所需数据。基尼系数研究的数据一般都是运用现有数据,其优势是数据易得,但往往因统计口径不同而增加了数据的一致性统计难度。

  4、测评方法

  大多数的测评都采用统计方法来分析数据。在学生学业测评研究中,一般多用平均分、标准差等绝对差异统计方法,也采用多层线性分析等方法来分析不同层面因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基尼系数是一种相对差异方法。

  5、结果处理方式

  不同测评的结果处理方式也有所差异。学业水平测评的结果对学生成绩的差异状况加以考察。基尼系数以其独特的优势分析测评指标的差异程度。

  (二)研制义务教育均衡程度测评的综合指标体系

  利用教育基尼系数可以更加直接地利用入学率等教育机会和毕业率、合格率等结果指标来分析教育的分布情况,但是以往的研究无法对教育过程中的要素进行评价,研究的指标也是单一的,无法对义务教育全过程发展的分布情况加以测评;诸如学校表现评估和督导等针对教育过程的评估,可以了解包括学校管理、课程实施、课堂教学和师资等过程性指标的成效,但是这些内容更多是质性描述,无法准确量化,因此很难测量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差异分布;学生学习结果的监测,无疑能更加直观地看到各国教育结果——教育质量,但是只能分析出教育经费投入、资源配置和教育服务等变量与结果之间的关系,还是无法直接检测出教育均衡程度的情况。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研制一种综合测评方法,对教育机会、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等核心指标进行监测,并采用基尼系数等能测评地区间和区域内部,甚至是学校之间的教育均衡程度分布的方法,为政府教育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和依据,这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文见《外国中小学教育》2013年5月17日第4期)

 

  大数据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陆 璟(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

  一、大数据的定义和类型

  1.定义

  “大数据”概念第一次创造出来是在 2008 年 9月 4 日,谷歌成立 10 年前际,《自然》推出了大数据专辑,包括 8 篇大数据专题文章加上 1 篇编者按。虽然该专辑并没有直接提出大数据的定义,但是从互联网技术、网络经济学、超级计算、环境科学、生物医药等多个方面介绍了海量数据带来的挑战。概括而言,科学研究产生的数据集越来越大,并且数据越来越复杂,使得研究人员都转向依靠数据挖掘工具、在线的团队合作(如维基百科)和复杂的可视化技术。每年的研究数据聚合起来形成了大数据资源,依靠研究者自身去花大量精力记录和管理数据已经跟不上发展,科学研究数据的长期管理和维护需要有大机构的支持。但是政府、社会机构对此还没有充分认识,文化还跟不上数据的发展。这组文章的目的是引起各方面对数据管理和分析的重视,指出充分利用数据实际上是需要额外建设大量基础设施、需要经费和资源支持、需要建立标准、需要工具和培训、需要专业的数据支持服务的。

  目前对大数据的定义有三种,分别从数据体量、复杂性程度、价值这三个角度来界定什么是大数据。

  第一次提出大数据的定义并且估计大数据的商业价值的是全球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2011 年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了《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新领域》,研究了数据和文档的规模,同时分析了处理这些数据能够释放出的潜在价值。麦肯锡对大数据的定义是从数据集的“大体量”入手的:大数据是指那些规模大到传统的数据库软件工具已经无法采集、存储、管理和分析的数据集。麦肯锡故意采用了主观的定义,没有定义多大的数据集才是大数据,所以这个定义中的“大”是动态的概念。他们的假设是,随着技术的进步,随着时间的推移,符合大数据界定的数据集大小也将增加。还有,不同部门对大数据的界定也可能不同,这取决于他们通常用什么软件,以及某个特定产业的数据库是多大的。在考虑这些因素后,许多部门的大数据规模将从几十个 TB 到多个 PB(几千个 TB)。维基百科采纳了麦肯锡的定义,认为大数据是一组庞大而复杂的数据集的集合,大且复杂到难以用现有的数据库管理工具或传统的数据处理应用来处理。我国学界也采用了这一定义。

  德勤咨询技术负责人罗伯特·福莱对大数据的定义是从“复杂性程度大”入手的。他在 2012 年提出,过去对大数据的界定主要基于规模,而实际上,规模并不是常规数据和大数据的关键区别。他对大数据的定义是:有用的数据源排列数量巨大,使有用的查询非常困难,并且,复杂的相关关系使得排除很困难。大数据的第一个属性是复杂性,大不是数量大,而是复杂性更大。例如一架飞机上有 10 万个传感器,产生的数据流要查询起来非常困难,但它的规模可能没有想象的那么大,1 小时的飞行中产生的数据不到 3G。而有些数据集很大,例如媒体流,生成量非常大,但是它的结构并不复杂,现在的搜索引擎和数据库工具可以很快将它解析出来。所以媒体流只是数据数量大,但复杂性程度却没有飞机传感器产生的数据那么大。大数据的另一个属性是很难删除,使得隐私成为共同关注的问题。例如,从收费公路数据中清除与某个汽车司机相关联的所有数据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删除的话,传感器计数的汽车数量将不再与个人的计费记录匹配,也与公司收到的款项不平衡。

  我国学者李国杰也指出,大数据往往以复杂关联的数据网络这样一种独特的形式存在。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主要从“价值大”的角度来定义大数据,他认为大数据是当今社会所独有的一种新型的能力: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或深刻的洞见。大数据是人们在大规模数据的基础上可以做到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在小规模数据的基础上是无法完成的。

  《上海推进大数据研究与发展行动计划》对大数据的概念做了较全面的概括:大数据有三层内涵:一是数据量巨大、来源多样和类型多样的数据集;二是新型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三是运用数据分析形成价值。

  2.类型

  大数据可以根据来源区分为三种类型。

  (1)科研数据。以数据为中心的传统学科(如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天体物理学和脑科学等)的研究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数据。例如,用电子显微镜重建大脑中的突触网络,1 立方毫米大脑的图像数据就超过 1PB。《自然》杂志最早提出大数据概念也是源于科学研究中产生的大量数据。

  (2)互联网数据。近年来大数据的飙升主要还是来自日常生活,特别是互联网公司的服务。谷歌每天要处理 24PB 的数据,Facebook 每天更新的照片超过 1000 万张,生成 300TB 以上的日志数据,百度每天大约要处理几十个 PB 的数据。

  (3)感知数据。传感网或物联网的蓬勃发展是大数据的又一推动力。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移动平台的感知功能和基于位置的服务普及产生了大量感知数据,各个城市的视频监控每时每刻都在采集巨量的流媒体数据,工业监控也是大数据的重要来源,与互联网数据产生了重叠。

  科学实验是科技人员设计的,如何采集数据、处理数据事先都已想好了,不管是检索还是模式识别,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而网络大数据和感知数据有许多不同于自然科学数据的特点,包括多源异构、交互性、实效性、社会性、突发性和高噪声等,不但非结构化数据多,而且数据的实时性强,大量数据都是随机动态产生。所以一般而言,社会科学的大数据分析,特别是根据 Web 数据做经济形势、安全形势、社会群体事件的预测,比科学实验的数据分析更困难。分析这些新记录的事件,需要新的技术来处理非结构化的文本和图像数据、来自多个来源的数据、大量的数据。

  3.对几个问题的理解

  (1)大数据的门槛究竟是多少?

  多大的数据才达到大数据的门槛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概念,在 2011 年麦肯锡公司对大数据做界定时,由于当时传统数据库有效工作的数据大小一般来说在 10-100TB,因此 10-100TB 通常成为大数据的门槛。国际数据公司(IDC)2012 年发表第一份全球大数据技术和服务市场报告时也把大数据的规模阈值设在 100TB。

  随着数据库分析技术的发展,大数据的门槛也在提高,目前一般认为 PB 级以上数据是大数据。而根据麦肯锡公司的界定,大数据的阈值还与行业部门有关。据麦肯锡公司对美国所有 1000 人以上的公司或单位的数据库估计,截至 2009 年,美国积累的教育数据为 269PB,大约为卫生数据的 62%,只有制造业 (包含离散制造和流程制造在内)的16%,平均到每个教育单位的数据为 319TB,其中大量是视频和音频数据。目前最大的教育国际比较研究 PISA 项目的结果数据库只有几个 G,如果把已经实施的 5 轮数据加起来,再加上计算机辅助测试搜集的原始数据,加上个案研究拍摄的视频数据,也只有几百个 G。所以在教育界,TB 级的数据就可以算大数据了。

  (2)只要数据库规模足够大就是大数据了吗?

  大数据=海量数据+复杂类型数据。用传统的算法和数据库系统可以处理的海量数据不算大数据。例如,人口普查数据库、经济普查数据库、教育调查数据库、心理测验数据库等等,都有严格的结构,即便各级数据、历年数据累积起来达到了较大的规模,但都是用传统算法和数据库技术就能够处理的,不能算是大数据。

  (3)大数据的主要特性是什么?

  大数据的主要特性被概括为 4 个 V:体量大(Volume),速度快(Velocity),类型杂(Variety),价值大(Value),还有人提出真实性(Veracity)、复杂性(Complexity)。笔者认为,从大数据的定义来看,体量大、关系复杂、价值大是大数据最主要的特性。

  二、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主要应用

  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技术办公室 2012 年 4 月10 日发布《通过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改进教与学:问题简介》(以下简称《简介》),指出在教育中有两个特定的领域会用到大数据: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教育数据挖掘应用统计学、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的技术和开发方法,对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教育数据挖掘检验学习理论并引导教育实践。学习分析应用从信息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的技术,来分析从教育管理和服务过程中收集的数据,学习分析创建的应用程序直接影响教育实践。

  1.教育数据挖掘

  早期的教育数据挖掘主要是网站日志数据的挖掘,现在新的计算机技术支持的交互式学习方法和工具(智能辅导系统、仿真、游戏),为量化和收集学生行为数据带来了新的机会。特别是更加集成、更加模块化和更加复杂化的在线学习系统提供了更多类型的数据,其中包含了数据挖掘算法需要的许多变量。教育数据挖掘能发现这些数据中的模式和规律,探索建立预测模型,让我们重新发现和预测学生如何学习。例如,过去对在线课程的评价主要通过课程结束时的学生问卷来评价,Hung, J. L.等(2012)开发了一种在线课程评价方法,通过分析一个学生 K-12在线课程的学生学习日志,一共有 7539 名学生在883 门注册课程中的 23854527 份学习日志,结合学生人口特征数据、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开展的课程评价问卷调查,对学生进行分类,发现高危学生和高表现的特征,预测学生的成绩,并研究学生表现和对课程满意度的关系。

  教育数据挖掘最早也是最普遍的应用是预测学生表现(成绩),近年来,教育数据挖掘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了,《简介》将教育数据挖掘的目标概括为以下 4 个方面:

  * 通过创建把学生的知识、动机、元认知和态度结合在一起的学生模型来预测学生未来的学习行为。

  * 发现或改进学科领域的模型,这些模型能够概括要学习的内容特点和优化的教学步骤。

  * 研究学习软件能够提供的对不同教学法支持的效果。

  * 通过建立综合了学生模型、领域模型和软件教学模型的计算模型,推进关于学习和学生的科学知识。

  2.学习分析

  学习分析主要涉及学业分析、行为分析和预测分析的研究和应用。《简介》采纳了 Johnson et al(2011)对学习分析的定义,指的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解释,目的是评估学业进步、预测未来表现、发现潜在问题。数据来自学生的显性行为,如完成作业和参加考试;还有学生的隐性行为,如在线社交,课外活动,论坛发帖,以及其他一些不直接作为学生教育进步评价的活动。学习分析模型处理和显示的数据帮助教师和学校更好地理解教与学。学习分析的目标是使教师和学校创造适合每个学生需要和能力的教育机会。

  学习分析技术对于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研究人员以及技术开发人员均具有重要价值。对于学生而言,可以从学习者行为角度了解学习过程的发生机制,并用来优化学习,以基于学习行为数据的分析为学习者推荐学习轨迹,开展适应性学习、自我导向学习。对于教师和管理人员而言,可以用来评估课程和机构,以改善现有的学校考核方式,并提供更为深入的教学分析,以便教师在数据分析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干预。对于研究人员而言,可以作为研究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工具和研究网络学习过程和效用的工具。对于技术开发人员而言,可以优化学习管理系统。

  3.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的区别

  从上述应用中可以看出,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有共同之处,例如个别化学习、提供反馈,但两者也有区别。Romero 从 4 个方面概括了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的区别:

  * 技术:学习分析最常用的技术是统计、可视化、系统网络架构、情绪分析、影响分析、话语分析,概念分析和意义建构模型;教育数据挖掘最常用的技术是分类、聚类、贝叶斯模型、关系挖掘和用模型来发现数据中有意义的信息。

  * 起源:学习分析较多地源于语义网络、智能课程和系统干预;教育数据挖掘较多地源于教育软件、学生建模和预测课程的结果。

  * 重点:学习分析更重视对数据和结果的描述;教育数据挖掘更重视对所采用的数据挖掘技术的描述和比较。

  * 发现:在学习分析中,利用人类判断的是关键,自动化的发现是用于实现这一目标的工具。在教育数据挖掘中,自动化的发现是关键,利用人类判断是用来完成这个目标的工具。

  三、有关思考

  大数据不是指单个数据库,而是数据库的集合。单个数据库可能并不大,但是多个来源的数据库集合起来规模就大了;单个数据库可能只有一种数据类型,但多个不同类型的数据库集合起来,传统数据库就难以处理了;单靠一次考试的成绩难以准确地评价一个学生的发展水平,但是结合态度、行为和背景因素,结合总体学生的表现和其他因素的分布就能够比较准确地对每个学生做出评价了。教育政策制定也是如此,不仅要有教育事业发展数据,还要结合经费数据、人口数据、以及学生表现和学生家庭社会经济背景数据等,才能公平地分配教育资源。所以数据库的集成和共享是大数据研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目前我们的考试数据、学籍数据、教师数据、事业数据、经费数据、人口数据、研究数据都分散在不同的机构和政府部门,很难形成大数据,这是需要政府部门统筹考虑解决的问题。

  目前,与社会科学有关的大数据问题,例如舆情分析、情感分析等,许多理论问题过去没有考虑过,才刚刚开始研究。借助大数据的推理,社会科学将脱下“准科学”的外衣,真正迈进科学的殿堂。”然而,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研究的议题都是以学生的学习和认知发展为中心的,对于教育舆情分析、德育评价等教育中的难点问题很少涉及。在自然状态下生成的在线数据,反映了社会和教育的真实。

  如何利用大数据来了解学生真实的课业负担,了解社会对教育的满意度,了解学生的道德水平,需要教育研究者和数据科学家合作来解决问题。大数据需要专业研究,需要大机构的支持,需要政府、研究机构和专业数据分析公司的合作。政府负责提供数据或组织搜集数据,研究机构负责设计研究框架和分析结果,专业数据分析公司负责软件开发并提供数据分析模型方面的支持。这其中会涉及到数据安全和存储问题,因为大数据会涉及学生的个人信息,大数据可以重复利用,所以在合作中必须用合同的方式来确保学生个人信息的安全,不被用作商业用途(例如学习产品广告推送),还要确定数据由谁负责存储和维护,谁有权对数据进行二次开发利用。一般应由政府或政府授权的非营利机构负责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如果商业公司在完成合同规定的任务后要再次利用该数据库,就需要再次取得政府的授权,避免公司将政府投入经费委托收集的数据用于商业开发和商业化的培训。

  (摘自《上海教育研究》2013年第9期,P5-8)

扫一扫关注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