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Time}}

  重要信息

 

  国务院决定取消和调整314项部门行政审批项目

 

  中国政府网2012年08月22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取消和调整314项部门行政审批项目,批准广东省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先行先试。

  今后一个时期,要坚定不移地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一要按照应减必减、该放就放的原则,进一步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政府都要退出。凡可以采用事后监管和间接管理方式的,一律不设前置审批。以部门规章、文件等形式违反行政许可法规定设定的行政许可,要限期改正。探索建立审批项目动态清理工作机制。

 

  二要积极推进行政审批规范化建设。新设审批项目,必须于法有据,并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合法性、必要性、合理性审查论证。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任何部门不得以规章、文件等形式设定或变相设定行政审批项目。研究制定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设定和管理办法。

 

  三要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和社会组织管理改革。把适合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承担的事务性工作和管理服务事项,通过委托、招标、合同外包等方式交给事业单位或社会组织承担。抓紧培育相关行业组织,推动行业组织规范、公开、高效、廉洁办事。

 

  四要进一步健全行政审批服务体系。继续推进政务中心建设,健全省市县乡四级联动的政务服务体系,并逐步向村和社区延伸。加强行政审批绩效管理,推行网上审批、并联审批和服务质量公开承诺等做法,不断提高行政审批服务水平。审批项目较多的部门要建立政务大厅或服务窗口。

 

  五要加强政府监管。对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要明确监管责任,制定后续监管措施,强化工作衔接,避免出现监管真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工作重点转到依法监管上来,切实履行职责,制定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加强日常动态监管,保证市场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六要深入推进行政审批领域防治腐败工作。深化审批公开,推行“阳光审批”。加快推广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严肃查处利用审批权违纪违法案件。

 

  七要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投资体制、财税金融体制、社会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结合起来。进一步理顺和规范政府与企业、与社会的关系,规范上下级政府的关系。进一步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提高行政效能和公共管理服务质量。

 

  户改几乎遭所有市长反对破题有赖于财税制度改革

  《大众日报》2012年08月22日 从2001年户改文件下发,到2011年国务院文件《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出台,皆提出地级市以下市区全部放开户籍制度,但却迟迟落实不下去。今年四五月间,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多部委参加的专题调研组在全国不同城市调研发现,“户改几乎遭遇所有市长的反对”。

  2011年,权威统计数字显示,中国城镇化率达51.27%,其中城镇户籍人口只占35%,还有16%的人处于“半市民化状态”。由于这部分没有城市户籍的人无法享受应该享受的教育、社保、医疗等诸多福利,实际上他们是“被市民化”了。这种“被市民化”的城镇化,不利于城市的融合,不利于消费潜力的释放,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户改遭遇阻力,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更不符合民意。通过制定《户籍法》,将户籍改革决定权交给人大,或许是一种不错的选择。目前,我国制定出台《户籍法》的物质、精神、社会基础,都已经具备,完全可以以立法的形式突破户改阻力。

  但户改“几乎遭遇所有市长的反对”的原因,我们不能不重视。调研中,在现行财税体制下,财政压力几乎是市长们反对户改的一致理由。因为户改,就意味着城镇福利制度覆盖的范围要扩大,城市整个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的供给压力将相应增大,但随着中央调控房价,以及住房限购政策的实施,土地出让收入增长的预期被压制,加上债务问题日益引起重视,地方债务和金融贷款也不可能无限度扩大,财源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目前,“户改遭遇反对”,既有新一轮税改深化不够、财力难以支撑的现实原因,也面临着原来城市户籍人口因担心福利被摊薄而反对的压力,更有市长们对政府公共治理能力不自信的因素。因此,户改欲破题,在综合配套改革深化的同时,以制定出台《户籍法》倒逼户籍改革的推进,是很有必要的。

 

  教育部颁布教学大纲 “创业基础”成为大学必修课

  《中国新闻周刊》2012年08月20日 教育部于近日颁布了“创业基础”教学大纲。今后高校将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创业基础”将成为面向全体高校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核心课程,不少于32学时、不低于2学分。授课的具体内容则包括创业精神、创业者与创业团队、机会与创业风险、商业模式的开发等。

 

  高中生资助直接入卡防截留严格落实账户实名制

  《北京日报》2012年08月06 日 今年秋季入学、享受国家助学金待遇的高中新生,将拿到属于自己的普通高中学生资助卡,国家助学金将通过银行转账方式,直接划入该卡,实现助学金的及时、真实、准确发放。

  教育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发文要求,办理高中资助卡,实行“一人一卡、集中申领、本人激活”,严格落实账户实名制,防范虚假、伪冒办卡。发卡银行须建立信息反馈、统计制度,及时向三部委报送高中资助卡办卡、补换卡及助学金发放信息。助学金入账后将有短信通知,使学生及其监护人及时了解助学金发放情况,同时可防范截流、延压助学金等现象。

  教育部要求学校或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将高中资助卡的办理事项提前告知学生监护人并经其确认,确保学生监护人对学生办卡和使用的知情权。高中资助卡三年内不开通网络支付功能、境外交易功能以及证券交易、外币交易等投资理财功能。

 

  民办教育教师篇专题

  

靠什么留住民办学校教师?

  人民网2012年08月17日 暑假里一些民办学校的教师非常忙碌。他们或投简历找新单位,或办理调动手续,希望能在下个学年进入公办学校,得到期盼已久的事业编制。尽管法律规定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具有同等地位,但现实中民办学校教师在退休待遇、职称评定、社会保障、评优评先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仍存在较大差距。有些地方正探索为民办学校教师配备事业编制,引起社会争议。

 

  民办学校教师为何频频跳槽

  全国的民办学校校长们都为教师流失伤透了脑筋。据调查,民办学校教师跳槽频繁,民办幼儿园、小学、中学与高校聘期三年以上的专任教师分别只相当于公办学校的29%、29%、38.2%与39%,这严重制约了民办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拿着同样的教师资格证,承担一样的育人工作,但退休后的养老金还不及相同资历公办学校教师的一半,如此巨大的落差,民办学校怎么能留得住人。”复旦大学视觉学院党委书记邵敏华说。

  除了编制,民办学校教师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审、进修培训、课题申请、评先选优、国际交流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的差距也十分巨大。

  《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但在现实中,这一“同等”迟迟得不到落实。

 

  事业编制难道是唯一解药

  民办学校教师队伍不稳定现象已引起国家重视。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民办学校教师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审、进修培训、课题申请、评先选优、国际交流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享受同等待遇。

  在一些人看来,让民办学校教师拥有事业编制,就是使其享有同等待遇的最好办法。现实中,也有地方正是这样做的。

  第一类,实施民办学校中公办教师身份不变制度,解决部分教师的编制问题。在湖南邵阳和宁夏的一些地方,公办教师在民办学校工作期间,身份不变,工龄、教龄连续计算不变。同时,被聘教师在民办学校任教期间符合国家政策规定退休的,由原公办学校办理退休手续,恢复财政供给。

  第二类,实施民办教师单独核编制度,给全部教师“身份证”。在浙江德清县,政府为民办学校单独核编,民办学校教师的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均由民办学校参照公办教职工标准办理。即使教师合同到期,被校方解聘,教育局也会对教师负责,并予以安置。

 

  教师最盼望退休后待遇不降

  在上海市民办高校工作委员会书记杨月民看来,民办教师的身份问题,说到底是要改变同工不同社会保障的格局,大力提升民办教师退休后的待遇,“在国家推行事业单位改革的大环境下,为民办学校教师争取事业编制,并不切合实际”。

  上海建桥学院董事长周星增认为,解决教师退休后的待遇并非只有争取事业编制这一条路。他说:“用人自主是民办学校的优势,也是根本,如果教师编制被教育局统管,那么民办学校的用人权也就难以落实。”

  上海鼓励民办学校参照企业年金制度为专职教师缴纳年金。这笔钱的缴纳方式与公积金相同,按照工资的5%至12%缴纳,由单位及个人共同承担。教师退休后,这笔钱将全额返还给个人。这样既能保留民办学校的机制特点,又能保障教师退休后的待遇。此外,上海还在原先基本养老保险基础上,让民办学校教师享有“补充养老保险”,填平了民办教师与公办教师待遇差距,解除了其后顾之忧。

 

  各地动态

 

  四川:探索建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立交桥”

  中国教育新闻网2012年08月22日 日前,随着中高职深度衔接、协调发展合作意向书在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和7所中职学校间签订,四川省在建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立交桥”方面的探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目前,四川省在推进国家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中,已制定中高职协调发展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将统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与节奏,解决当前中高职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存在的脱节、断层或重复问题,并从十个方面做好衔接工作。

  方案还明确了改革试点的进程:今年,由6所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牵头,组织有条件的重点中职学校确定中高职接续专业,统筹编制衔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施性教学方案及教学评价标准;今年秋季将在6所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和有条件的市州、中职学校开展中高职生源衔接试点;明年将在今年试点基础上,把中高职协调发展扩大到5所国家级骨干高职院校、4所省级示范高职院校、10个市州、50所中职学校和20个专业大类、50个专业。

  

云南:出台《民办教育条例》设资助奖励专项资金

  华夏网2012年08月08日 日前,《云南省民办教育条例》已由云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自2012年10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明确了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扶持和奖励政策:加大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投入力度,设立资助和奖励民办学校发展的专项资金;把民办学校建设用地纳入当地城乡建设规划,按公益事业用地办理;对民办学校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对招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民办学校拨付生均公用经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等。

  该条例要求,民办学校应依法保障教职工的工资、福利等待遇,按时足额支付教职工工资,依法为本校教职工办理社会保险、缴纳住房公积金。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所颁发的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效力;民办学校的学生和公办学校的学生在升学、考试、申请助学贷款和国家奖(助)学金等方面享有同等权利。

 

  北京:今秋开学150万册中小学教科书实现绿色印刷

  教育在线2012年08月21日 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北京市150万册中小学教科书实现绿色印刷,该数量已占到中小学教科书使用总量的30%以上。1至2年后,全市中小学教科书将实现绿色印刷全覆盖。据悉,除了中小学教材实现绿色印刷,婴幼儿读物的绿色印刷也是北京市推动绿色印刷工作的一个重点。今年以来,市新闻出版局组织的“北京市婴幼儿读物绿色印刷示范推广项目”,经过面向全国出版单位的广泛征集,遴选出12家出版单位的118种、160多万册婴幼儿图书进行绿色印刷的试点,该批图书成为全国首批使用绿色印刷产品标志的图书。

 

  大连:首次开展幼儿园保育员岗位任职资格培训

  搜狐网2012年08月02日 大连市日前正式启动了对幼儿园保育员的岗位任职资格培训,今后,保育员将全部持证上岗。本次培训主要是面向全市未取得职业资格证的在岗保育员,共分四批进行,首批1559名保育员参加了培训。培训采取专题讲授、重点讲解、答疑解惑、自学和跨园体验等形式,对保育员进行生活管理、卫生消毒、教育配合和安全保护等岗位技能的专业培训。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将通过实际操作和上机考试的形式考核和认定资格。为保证培训顺利开展,大连市级财政投入120万元,负责培训人员的培训费、食宿费、通勤费及资格鉴定费等。

  

山西:加强全民环保意识 学生将接受系统环境教育

  山西黄河新闻网2012年08月10日  9日,山西省环保厅称,从2012年起,山西省将加强全民环境宣传教育。环境保护重在全民行为,重在从孩子抓起。在“十二五”期间,山西省要在转型发展和绿色发展中迈出大步,加强中小学生的环境教育,将全省中小学校建设成为“绿色学校”。

  按照要求,山西各市、县将加大对环境宣传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把环境宣传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使每个学生接受系统的环境教育。此外,学校也会将环境教育渗透到科学、化学、综合实践等学科教育中,在学期末组织“环保知识竞赛”,评选“环保积极分子”,并定期举办环保主题班队会,让学生交流心得、畅谈体会,切实提高学生的环境素养。山西省组织环保、教育方面的专家编写的《中小学环境教育读本》,不仅适合于中小学建设“绿色学校”,也适合广大群众建设“绿色社区”,有助于强化全民环保意识。

  

广西: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 将减免学期教育学费

  《光明日报》2012年08月17日 广西学生资助体系首次扩展到学前教育阶段:广西将从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设立学前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补助金,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残疾儿童给予资助。补助标准为平均每人每年1000元。根据儿童家庭经济困难程度,分800元和1200元两档确定具体资助标准。与此同时,广西还将建立学期教育学费减免制度。鼓励各级各类幼儿园从事业收入中提取3%—5%比例的资金,用于减免收费、提供特殊困难补助等。

 

  海外传真

  

奥地利政府要求教师利用假期提高职业素养

  新华网2012年08月05日 奥地利教育部长施米德02日在维也纳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要求,奥地利教师应在暑假期间加强进修,提高业务素养。

  根据奥地利教育部提供的数据,截至今年07月16日,奥地利教育学院共收到43.73万份申请,报名参加2011-2012年度的进修培训,同比去年增加14%,但报名参加暑假培训课程的不到1.8万人。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奥地利政府将鼓励更多教师利用暑假完成进修。为此,今后几年里奥地利有关方面将在夏季提供更多的相关进修培训机会。

  

英国:教师要过“情感自控力”测试关

  《东方教育时报》2012年08月17日 英国教育部日前出台相关政策,规定从今年9月起那些有志于从事教师职业者将要通过一个新的“人格测试”。此测试旨在保障新任教师具备课堂所要求的必备的组织技能以及与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交往时所需的“情感自控力”,这些能力均是英国教育大臣迈克尔•戈夫所提出的关于教师培养制度变革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此外,其他关键举措还包括更加严格的读写能力和计算能力测试。此测试意在展示教师申请者的“非认知”能力。按照测试规定,要求被测试者完成一个基于电脑的问卷调查,对所提供的系列情境作出相应回答。

  据给英国教育部准备的相关报告显示,要求在15分钟内完成的问卷主要用来甄别被测试者是否具备与具有“化解压力与经受住挫折且立马恢复镇静”的潜质与倾向。

 

  研究与评论

  

教育改革效果如何引入第三方社会评价

  华商报2012年08月01日 西安市将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原则下,引入社会第三方中介机构——陕西省高级人才事务所有限公司,对西安市教育改革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形成政府和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新型教育评价机制。

  西安市教育局实施创新教育评价体系建设工程,主要目的就是要全面客观评价教育改革,公正引导社会舆论,辅助教育科学决策。同时,该工程也是保障教育民生、发展教育事业“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的具体体现。

  创新教育评价体系作为西安市教育局2012年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其评价的主要内容是西安市2011年以来推出的“大学区管理制”改革、民办学校“小升初”招生制度改革和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改革等三项教育改革措施,评价结果将适时对外公布,并作为西安市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参考依据。

  西安市教育局局长李颖科强调,通过第三方广泛采集全社会对西安市教育工作的评价数据,努力使评价结果更加公开、公平、公正。他说:“可以预见,这项改革可以取得社会各界对西安教育改革发展的理解和支持,及时让社会各界了解西安教育改革发展的进展情况,使西安的各项教育改革更贴近民生,更可以增强社会各界特别是万千家庭对西安教育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西安市172所普通高中中,只有13所省级示范学校,占学校总数的4%不到,而号称超级学校的目前只有五大名校。西安市基础教育目前存在资源配置不均、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基础教育整体水平不高三个致命的弱点。并且相对于当前教育行政部门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现状,实施创新教育评价体系建设工程,对加快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自身改革和发展有重要意义。这项举措既可以增加工作压力、增强工作动力、激发工作活力,同时也可以在今后的各项决策和实践中进一步规避工作风险、减少工作偏差、降低工作成本,从而获得社会支持。

  本次评价体系工程引入的社会第三方中介机构是陕西省高级人才事务所有限公司。

  陕西高级人才事务所将对西安市教育改革环境进行调研,制定适合的评价方案和实施方案,通过广泛和具有代表性的数据采集,采用数据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方法,缜密论证和评价教育改革内容,并提出教育改革政策的合理化建议。公众可以通过四种方式参与:通过网络上发布的邮箱;登陆陕西高级人才事务所网站;通过电话方式参与;各个学校均设有预约点,公众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愿望。

  李颖科表示,“我们将各项举措向社会公布,委托第三方,让他们通过科学的评价手段和标准,使社会的各个层面参与评价,这样就能架起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老百姓之间沟通的桥梁。”

 

  链接1 当前国际教育评价的主要特点

  目前世界各国在致力于教育改革时,如何在改革的过程中保证教育质量的提高,是各个国家都非常关注的问题。为此,一些国家进行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探索,国际上也成立了这方面的专门研究机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开展的第三次数学和科学成就比较研究(TIMSS)、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PIRLS)、经济合作组织(OECD)负责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美国的教育进展评价(NAEP)、英国的国家课程测试(SATS)、澳大利亚准备推出的教育进展评价(NAP)和EAA的ICAS。

 

  评价注重系统性

  多数是由学科测试,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表,课程分析三部分有机构成。测试主要从学生的不同能力发展状况出发,侧重于考查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整体应用能力,不局限于在校学习的基于课程的已经掌握的单一知识,而是强调知识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和形成面对实际生活挑战的能力。都注意将定量与定性结合起来,无论是国际项目还是本国项目的体系,大多数都采用了笔纸测验与问卷调查、现场观察、个案访谈相结合等多种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另外,普遍采用了多种科学先进的评价技术,如通过分层抽样的方法对全国的学校进行抽样测量学生的成绩,用矩阵的方法对试题进行设计,设计的试题分成很多小的项目,分别由不同的社区、地区、州的学生来完成;同时还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来确定问卷的结构效度,应用多水平线性模型来分析大规模具有嵌套关系的数据等。

 

  注重评价和测试工作的规范化

  为保证各种评价的准确性和公平性,大都委托著名的考试或教育研究机构来负责具体实施。例如:PISA委托美国ETS(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荷兰CITO(荷兰教育考试院)、澳大利亚ACER(澳大利亚教育研究所)等参与命题、抽样、统计分析等,NAEP委托ETS承担,NAP委托ACER、EAA(澳大利亚考试中心)等机构承担。各考试机构在操作时,又都用严格的标准管理规范实施中的各个环节,如:ETS定期用自己的《质量与公平性标准》评估各项工作,CITO则用IS09000标准衡量自己的每一项考试。

 

  在成绩报告上重视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

  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学质量的问题进行诊断,了解它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信息和建议。成绩报告不再是简单的给一个分数,而是按知识、能力体系提供一个完整的诊断报告。特别是澳大利亚的EAA成绩报告有纸质和网上两种,EAA研制的网上成绩报告系统允许学生和家长、学校根据不同的ID和密码从网上查阅和打印成绩报告以及证书,它的报告内容包含了州、学校、考生各个年级、各个知识、能力表现以及考生不同年级的增值情况;不仅报告考生的优势,也向考生提供劣势分析,帮助学生诊断学习障碍。由于其具有强大的数据库支持,并且提供了进一步统计和制图软件系统,允许学校和教师利用数据形成自己感兴趣的分析报告。其数据和图形还可以拷贝出来用于研究。

 

  多元评价方兴未艾

  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全新的有关人类智能结构的理论,它的悄然兴起,不仅有力诠释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而且给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该理论的提出者霍华德•加德纳教授认为:人的智力是由语言智能、节奏智能、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等8种以上智能构成。加德纳提出: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非智力的心理因素如兴趣、情感、意志等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极大,把非智力因素作为一个与知识能力平行的领域来评价,是现代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链接2 我国教育评价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

  如何使教育评价适应中国学校教育由“英才教育”向“大众教育”,教育管理由“追求效率”转向“效率与主体价值张扬并重”转型性变革,已成为教育评价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我国三类教育评价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评价是学校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可以检验办学成效,提升办学成绩和经验,找出进一步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从评价主体来分,目前主要有政府行政评价、社会中介机构评价和学校自我评价三种。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对教育评价的需求不断增强,教育评价在我国发展较快。这一时期的教育评价主要以政府督导的方式展开,是一种以鉴定、检查为主要目的的行政评价。

  随着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政校关系也开始调整。政府从传统的集办学、管理、评价于一体的包揽型逐渐向更多地承担宏观管理与指导、提供服务的方向转变。在这种情况下,急需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社会中介教育评价机构,以承担从政府管理体制内分离出来的评价职能。借鉴国外教育评价的新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江苏省教育评估院、上海市教育评估院等相继成立为标志,社会中介教育评价机构在我国开始得到发展。同时,随着新型政校关系的出现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学校主体性发展意识不断强化,学校的自我评价也受到政府、社会和学校自身的日益重视。

  “专业服务型”的社会中介机构评价的引进。为我国的教育评价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但由于缺乏统筹管理和相应的政策法规,随着机构与评价类别的增加,一度在实践中产生了“一多二乱”的负面现象(所谓“多”是指评价名目多,过于频繁,使学校应接不暇;“乱”主要指缺少规范统筹,谁都可以提出评价,机构之间各自为政,常出现重复评价、指标交叉冲突等现象,学校无所适从)。所以,新出现的这些评价模式与传统意义上的政府行政评价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三者在教育评价过程中分别应该承担什么作用,如何充分发挥评价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导向和改进功能,促进各类评价主体的自我完善,明确被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的地位作用等,已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三类评价在各地发展的程度不同。

  在我国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下,由于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督导部门有政府的权威支持,所以仍然是各地最主要的评价方式。社会评价和学校自我评价,则因体制和认识程度不一,其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社会评价在上海、江苏等发达地区发展水平较快,在中西部地区则相对滞后。以上海为例,目前上海市有社会性教育评价机构19个,几乎每个区都成立了1个从事教育评价的专门机构,而且这些机构中三分之二是民办非营利性质的社会中介组织。这些机构的产生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上海教育评价事业的社会化发展水平。目前,涉及各级各类民办学校的资质认定、年检、办学水平和专项督察,几乎都由这些社会中介评价机构承担。这样做不仅大大减轻了政府机构的工作强度,提高了管理水平,而且有效提升了上海教育评价工作的专业化程度。

 

  三类评价目前都存在一定问题

  政府督导灵活不足、指导性不强。政府的教育督导是在国家有关法律政策范围内,根据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主题与管理要求进行的。其目的是为了加强某一方面的教育要求,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促进学校依法办学等。为了实现规范化,政府督导往往采用统一的方案与要求,以学校执法、行政管理、教育质量等为主要评价内容。而对诸如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德育工作等校际差异较大的方面,虽也常作为评价内容,但没有学校执法、行政管理、教育质量那么重视。至于学校的教育科研、师资队伍、校本课程建设等内容,由于校际差异更大,对评价人员的专业性要求也更高,所以在政府督导评价中所占比例就更小了。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督导的全面性和专业化。另一方面,由于指标设计时只考虑政府的要求,较少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结果导致针对性不强,学校的个性特点受到忽视,不利于学校的个性化发展。因此,各地对于改革政府督导的评价模式、加强对评价对象的个别化设计、提高督导评价专业化与指导性的呼声不断。

  社会中介教育评价市场发育不足、人员专业性不强。尽管对督导评价存有意见,但由于政府的权威性,一般学校都能接受,但他们对社会中介机构的教育评价就没有主动要求的积极性了。这导致社会评价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市场需求严重不足的瓶颈。如果没有学校主动提出评价要求,社会中介评价机构的队伍就得不到锻炼,就会影响这些机构的自身发展。由于评估业务不足,许多社会中介评估机构或多或少存在着经费难以保障的问题,往往不敢聘用教育评价专家或专门人员,而是根据评价任务的需要临时聘请有关人员,这使得评价的专业化与质量得不到保证。而没有高素质的队伍和水平,反过来又影响了社会中介评价机构的公信力,进一步抑制了社会中介评估市场的发育及其专业队伍建设。

  学校自我评价内容不全面、评价性不强。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发展性评价在我国的传播,有的学校开始重视并尝试运用学校的自我评价。但这些自我评价在形式上基本以学校工作总结为主,内容基本是对学校教育教学情况的归纳性叙述,既没有事先设定的目标,也缺乏评价的指标和相应的工具设计,所用的分析信息随意性较大。无论是评价指标的针对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还是评价结果的客观性,都存在问题。并且,大部分学校还没有形成规范的评价制度,操作人员专业性不强、评价比较随意,很难真正起到诊断、改进与提高作用。

 

  正确认识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三类评价的地位与作用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教育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在价值取向上更关注以人的发展为本,包括教师、学生的生命质量和潜能的健康发展,把精神生命的主动权归还给每一个具体的个人。在办学方面重视把学校的决策权下移给最接近教育现场的人,让利益相关者参与学校决策,实行开放式的、人本化的学校管理,凸显学校的自主发展意志和责任承担,让学校成为一个学习型和创新性的组织。学校教育在整体形态、内在机制和日常教育实践上实现的由“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换,体现了价值提升、重心下移、结构开放、过程互动和动力内化的现代型学校特质。转型变革时代的学校发展主要是一种内涵性的发展。它关注学校持续改革与发展能力的形成与提升,需要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机制作为保障。因此,评价在教育改革与学校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凸现,成为从宏观上监控教育制度实施、保证教育质量提高的有效手段之一。

 

  目前,我国的教育评价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政府管理体制转型需要一个过程,人们接受新的管理模式、转变观念也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尽管三类教育评价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发展不同主体参与的评价。恰恰相反,随着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提倡教育评价的多元并存是保证教育良好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一方面,因为教育的转型性变革迫切需要教育评价机制的转变,变单一的政府评价为多元化评价,让评价价值观念由一元转为多元,评价功能由单一转向多样,评价过程由封闭转为开放,使教育评价真正步入专业化发展之路;另一方面,教育的转型性变革也为专业化教育中介评价机构的出现和学校自主发展、自我评价意识的觉醒提供了外部条件与空间。

  (一)学校主体性发展需要多元评价。

  随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学校越来越被赋予自主发展的主体地位,发展空间日益增大。从管理角度看,权力的正确使用应该建立在有约束、有监督的前提下。因此,在学校自主权不断扩大之后,内部必须建立起自我制衡和约束机制,保证学校各种自主权不会被滥用,各种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保质保量完成,最终确保学校的办学目标顺利实现,学校得到持续性进步和发展。正确的教育评价是实现这种制衡、约束机制的有效手段。

  在以往的中小学评价中,往往强调以政府督导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为主体的外部评价,忽视校长、教师和学生等为主体的内部评价。由政府督导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实施的评价,其目的主要是通过对学校的检查与评比,衡量学校办学过程中法规性、基础性指标的达成度,实现对学校的管理与监督。在学校发展初期,这种评价对于促成学校软、硬件达标,管理到位,质量和效益达到一定标准是十分必要与有效的。但当学校进入需要以个性化、品牌化促进特色创建的发展阶段,这种过分强调标准和统一、注重检查和评比的评价就会忽视学校发展的差异性,不利于学校特色和个性的创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的主体性发展。这就需要在行政体制下再开发出一些有利于推动学校自主发展的评价形式。

  (二)办学主体多元化需要多元评价。

  随着教育管理体制、投资机制的转变,政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这使得教育投资主体趋于多元化,民办学校类型也多种多样。这种情况下,政府要加强对公办学校以外的教育机构的管理,就需要有专业评价机构提供相关服务。

  由教育主管部门和督导部门实施的评价活动,只能代表政府,难以代表其他的社会利益群体。而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只有建立社会性中介评价机构。才能更好地反映现实中多方面的利益需求。

  在政府评价中,政府既是评价主持人,又是评价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从评价目的的确定、标准的制订、专家的遴选到过程的实施,政府几乎控制着整个评价过程。这种评价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等性,使得他们之间很难开展对话与交流。加上对政府的评价过程和各个环节缺乏有效监督,难以保证其科学性和公正性。因此,无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还是不同办学主体的学校都需要接受社会(即第三方)的评价与监督。社会中介机构的评价由于其独立性,能够以第三方的客观标准对学校作出质量判断,给学校提供相关标准与信息或从其他学校获得的比较数据。这不仅有助于学校自我评价,而且可以为公众判断学校办学质量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三)过程的监控和对未来发展的预测需要多元评价作为保障机制。

  与主观判断不同,评价是在把握客观规律基础上的价值判断,需要通过合理的方法收集充分的信息,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不断筛选、归纳有用信息,最后作出价值判断。通过评价人们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教育现象的因果关系,认识教育事物的发展规律,预测教育未来,为教育决策服务。因此,教育评价正在成为现代教育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为决策提供依据,还能行使执行中的控制权力,是教育目的与效果之间的重要中介。连续的结构化、制度化评价活动应该成为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改善教育系统的基础性工作。

  我国现行的教育评价从严格意义上讲,都是教育系统内部的自我评价,担任评价的主要部门——教育督导部门属于政府机构且大多依附于教育行政部门,难以独立保持客观公正性。为此,需要在政府评价之外,引入社会参与评价的机制,同时鼓励学校开展自我评价,完成评价主体“多元化”变革,保证学校得到多方面的督促和完善,沿着高质量的内涵发展之路不断前进。

 

  三类教育评价的优化发展

  政府督导评价、社会中介机构评价和学校自我评价,虽然由于评价人的身份不同、立场不同,其评价方式、作用也不尽相同,但由于所指向的评价对象相同、目的相仿,因而它们之间又密切相关,形成一个系统整体,共同推动学校的发展。政府督导评价和社会中介机构评价作为学校的外部评价,是学校发展的外因;自我评价作为学校的内在评价,是学校发展的内因。他们应该在学校评价中扮演各自的角色,发挥各自的作用。因此,如何促进三类评价的合作共存、优化发展是我们面临的当务之急。

 

  (一)积极探索建立教育评价制度。

  1.创建政府、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联动协调的评价机制。

  教育作为社会公共事业涉及方方面面。教育的评价应当由社会多方面共同参与、共担职责。因此,要积极创建政府、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联动协调的评价机制,使政府教育督导部门、社会中介教育评价机构和学校联合起来,围绕共同目标,从不同角度为学校发展提供客观、可信、有效的评价。

  2.建立评价信息和评价结论的沟通与应用机制。

  三类评价主体可能会因为评价立场、动机不同,对同一评价对象得出不同的评价结论,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对此应探索建立一种信息沟通机制。在任何一方主持评价活动时,除自己直接深入评价对象获取信息外,还可向其他两方征询有关信息。任何一方也可以将自己的评价信息和结论提供给其他两方,或邀请他们共同参与评价活动发表意见,达成共识性评价结论。教育评价结论只有作为行政决策与调控的依据,或者进入学校管理决策和发展规划时,才能成为有效的活信息,才能体现其价值。因此,评价结论要尽可能地进入政府和学校的决策信息系统,为政府和学校所用。

  3.建立工作制度和运行规范。

  为了保证评价结论的客观公正,政府督导部门和社会中介教育评价机构应该建立相应的职业道德和评价标准。社会中介教育评价机构要依法、依理评价,客观公正地给出评价结论,建立自我监督和再评价机制,对评价过程中发生的问题能随时调整,限制其片面追求评价利润的行为发生。在自我监督的同时,政府和教育评价行业协会还应该对评价机构和自我评价行为予以适时和现场检查,加强对评价结论的审核。

  4.建立评价人员和评价机构资格认定制度。

  为提高教育评价的专业化水平,评价机构和评价人员应该具备专门的执业资格证书。为此,建议成立专门的教育评价资质认定机构,制订相应的认定标准,开展认定工作。对尚未成立教育评价行业协会的地区,政府教育部门有必要设立或委托专门机构主管此项工作,以保证教育评价的质量和专业化水平。对于已经成立行业协会的地区,如上海,已经成立了市教育评价协会,可以委托行业协会组织实施专业资格认定工作。政府有关教育部门应对行业协会的资格认定工作予以监督。

 

  (二)提高专业化水平,培养和培训教育评价专业人员。

  教育评价是由评价人对评价对象的现实或潜在价值进行判断的活动。评价的过程与结果怎样,很大程度上受评价人的价值观念、理论水平、实践经验与职业道德等因素影响,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不可预测性。因此,为了确保教育评价结果的准确与可靠,对教育评价人员的培养与培训尤为必要。

  与国外教育评价专业人员相比,我国教育评价专业人员队伍建设比较薄弱。虽然表面上许多人都在参与教育评价活动,但真正懂得教育评价理论和专门技术的“行家里手”不多。因此,加强教育评价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势在必行。这一方面需要严格规范教育评价人员的从业资格与行为准则,提高评价人员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教育评价人员的培养,包括职前培养,在高等院校里开设教育评价专业;也包括职后培训,主要是加强对在职教育评价人员的再培训,使之能较快适应教育评价专业角色转变的要求,掌握教育评价所需要的各种教育价值分析技术、评价信息收集技术和价值判断技术。

 

  (三)扶植和规范专业性教育评价中介机构。

  在我国,目前由于政府对一些教育评价事务还未完全放手,因此事实上社会中介教育评价机构承担的评价任务是非常有限的。另外,由于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绝大多数受政府的影响,与政府工作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独立意志的事情很少,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校还没有真正成为独立的依法办学主体。因此,对其办学行为的评价很难说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评价。

  国际上,社会中介教育评价机构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社会中介教育评价机构往往可以起到政府与学校之间“缓冲器”的作用,协调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在我国目前强调政府管理职能转变、学校自主发展的形势下,可以建议政府进一步简政放权,通过培育和创设更多的社会中介教育评价机构,将一些不必由政府直接控制的教育评价事务转让给社会评价机构,腾出力量强化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功能。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政府的工作负担。还有利于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提高评价的效度和信度。

  随着社会中介教育评价机构的出现。相继可能产生的问题是对这些评价机构的监管,包括资质认证、行为规范和业绩再评价。假如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可能出现的结果是产生新的混乱。因此,一方面我们要放,通过培育和创设社会中介教育评价机构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另一方面要谨慎从事,加强对这些机构的规范。可以通过立法手段,出台相应的社会教育评价法规,运用法律手段约束和规范社会中介教育评价的运作。同时要加强监督,建议成立相关职能部门定期检查社会评价机构的工作,建立年检制度,公布年检结果,促使和引导社会中介教育评价机构的良性发展。

 

  (四)倡导学校自我评价,加强教育评价研究。

  学校开展发展性自我评价是促进反思、提高办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对已经具备自主办学能力、能够自主发展的学校,为了加强办学质量监控,政府应积极倡导学校开展自我评价。

  由于学校自我评价也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对评价的人员和准备工作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首先,开展自我评价的学校要建立相应的制度,在学校内营造自我评价文化,让广大师生认识自我评价的意义与方法;其次,要培养校内懂得并能够组织教师学生参与评价的专家、教师,组建自评队伍,对全校师生进行自我评价培训,提高每位成员对自我评价的认识和参与能力;第三,要认真研究学校的发展规划或评价指标体系,确保评价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在制订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要注意体现学校自身的发展阶段、周边社区对学校的期望、学校的优势与不足、学校的办学目标和特色发展项目。既保证学校教育的共性,又兼顾学校发展的个性。从组织与管理、教育与教学、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及学习支持、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等方面设计具体的评价指标。也可以把学校的发展规划与自我评价指标结合在一起考虑,把规划的达成度做细,作为学校自我评价的指标。

  上海现有许多学校已经开始了这种三年为一个周期的学校自我发展性评价。每三年,学校在现状诊断的基础上制订一次三年发展规划,由三年需达到的总目标和年度分目标、每项分目标的实现措施和保障措施组成。而这些三年总目标、年度分目标、实现措施和保障措施就成了学校开展自我评价的各个阶段的评价指标。通过这种自我评价,可以保证学校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断得到发展。

  当然,要做好学校的自我评价,除了校长、教师的积极性之外,还要开展对教育评价的研究。尤其是学校开展自我评价采用的方法,以及怎样才能把全校师生有效组织到自我评价活动中去,收到预期的效果。教育评价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既需要有认真对待的态度,更需要有一定的技术支持。

 

 

  教育改革:仍然在公平与质量之间权衡吗?

 

  维纳雅阁·奇纳帕(Vinayagum Chinapah) 著,谷小燕 译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教育学院国际教育研究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

 

  一、引言

  近年来,我们目睹了从教育公平视角看是什么促成教育质量的教育政策话语范式的重要转变,这留下了一系列未回答的相关问题,如由谁来定义、在什么情景下定义、出于什么目的、根据谁的兴趣、为了谁的利益,特别是“为了谁的利益”是其中最关键的一个问题。这个大的教育范式还没转变到需要研究者从一个微观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通过知晓在教室里发生了什么事来处理上述问题的程度。

  学校教育是一个大规模的产业。因此,在分析其相关性和成果、运用大规模数据收集和分析技术时并不是价值无涉的。因为教育是一个不局限于特定时间和地点的国际化产业,因此必须进行适当的跨文化研究。

  研究者们通过对学习结果的全球调查来评估全民优质教育(Education of Quality for All),这意味着他们已经在这方面迈出了重要的步伐。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框架中理解教学和学习的动态,以认识什么内容必须被教授,以及怎样为每个学习者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开发他的学习潜力和特征,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需要(Chinapah,2010a)。在“真空中的学校改革:人口变化、社会政策和儿童未来”这篇文章中,法斯瑞里(Fasarelli)也介绍了在美国财政困难的背景下,学校仍需按照《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的要求接受问责的动荡时期的几个卓有成效的教育和社会改革。他所传达的关键信息是,为了成功地提高在校儿童的教育成果,特别是那些处在危险边缘的孩子,政策必须将那些对儿童福祉有重要影响的社会环境纳入其考虑之中。为了达到这个效果,我认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是全民优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不能将它从全民优质教育政策和实施策略中分离出去。

  这就意味着标准以及如何达到标准必须适应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而不纯粹是像往常那样在公平与质量之间权衡。这些对公平与多样化的担忧可以看作是对外部硬性标准(国家和国际层面开发的标准)的反对所敲响的警钟。

 

  二、全民优质教育——人类发展的支柱

  保障所有人享有优质教育的权利仍然是21世纪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我们没有更多的借口。对全民实施优质的教育能够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的决定,提高生活的质量并促进彼此以积极的态度相对。每年的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在继续向我们敲响警钟。2000 年在达喀尔举行的世界全民教育论坛上制定的很多目标都不能完全实现,事实上,这对教育来说是一个“失去的10 年”。最新的2011 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的题目“潜藏的危机:武装冲突和教育”给了我们另一个冲击。现在,世界并没有朝着为2015年实现全民教育所制定的目标前进。在发展中国家,1.95亿5 岁以下儿童中有33%处于营养不良状态,这将对他们的认知发展和长远的教育前景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失学儿童的数量下降缓慢。如果目前这种趋势继续发展,与今天相比,到2015 年将有更多的儿童失学。性别差距和更广泛的不平等继续吞噬着教育领域已经取得的成就。在巴基斯坦,来自贫困家庭的7 到16 岁儿童中几乎一半的人处于失学状态,而来自富裕家庭的孩子只有5%处于失学状态。更为重要的是,在很多国家,教育的质量仍然非常低。上百万小学毕业的儿童读写算的能力远远低于预期水平(UNESCO,2011)。

  此外,国际教育团体一致认为,如果不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果,要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以及那些与教育相关的目标都只会是“一厢情愿”。毫无疑问,要加速实现2015 年教育目标,全世界不仅需要雄心壮志,而且更需要制定出可行的多边框架。

 

  三、实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教育决策需要扩大视野

  为了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框架中更好地实施干预,提高所有人终身受教育的质量的新方式也同样地被提上议事日程。哈维斯和史蒂芬斯(1990) 对教育质量本身的要素提出了系统的解释,认为教育质量意味着:(1)实现目标的效率(更好地利用现有的资源);(2)相关性的情景(嵌入在社会和文化中的学习者可以理解并与个人实现人类发展潜力相关的情景);(3)需要进行系统调查的需求,比如谁的需求;时限:迫切需求和长期需求;不同层次的需求:心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的需求、自尊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4) 超越效率和相关性的、与追求卓越和人类改善相关的要素。此外成和坦姆(Cheng and Tam)(1997)介绍了七个教育质量的模型:目标和规定模型、资源投入模型、过程模型、满意模型、合法性模型、问题缺失模型和组织学习模型。他们总结,这些模型可以形成一个全面的框架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并对教育质量概念化,还可以促进实现优质教育的管理策略的发展。

  坎吉(Kanjee)(2008)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概念化学习模型,即AQEE 模型(见下页图),来检验全民教育的六大目标。在我们的案例中,用一种比较广的视野来看待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是非常有用的,并且要考虑它所有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他指出,AQEE 模型是一个基于入学、质量、效率和公平四大政策基础的综合的知情决策模型。

 

 

  AQEE 模型体现了系统的方法,承认技术、文化和教育政策和实践形成、实施、监测和评估中的政治因素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AQEE 模型特别强调学习者、学习和教学过程。质量是这个模型的焦点,但四大政策目标之间相互交织的关系在这个模型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此外,这个模型还可以解释系统层面(国家、省、地区)、社区层面、学校和教室层面的数据和信息之间的相互关联,以最大限度地为决策者提供信息。在AQEE模型中,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围绕测试进行教学的质量观要求重新审视现有的学习和教学模式。因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质量:

  (1)学习者应该知道什么,即教育使命和价值陈述中反映出来的、从课程和标准中体会到的教育系统的内容和目标;

  (2)学习发生在什么地方,即学习发生的情景(如班级规模、学习环境的健康和安全水平、物质和人力资源的可用性、学习的辅助设施如学习材料、书籍和教室等);

  (3)学习是如何发生的,指课程的实施、学习者和教师互动的特征,如教学是否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的质量是否合格、学习者在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如家庭作业)、家长的参与、教师和学习者的态度以及其他教师的实践活动(如家庭作业、评估、记录等);

  (4)实际学到了什么,指学习的成果或课程目标的实现,也就是学习者所掌握到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

  提高教学质量的策略应该为学习者提供如何接受信息(输入模式)、如何运用自己所学(活动,过程)、如何展示他们所学(输出模式)的选择。在应对课程差异方面,有很多策略可以帮助教师根据个体学习者的需要采用多样化的输入、输出模式和方法。例如,在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同样应该用来指导学校主任和技术人员把重点放在鼓励发现、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过程的学习方法和活动。在构建全民优质教育的政策和实践、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的原则时,更好地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可以提高教学和学习的质量。然而,周到的方案在某些特别的在职教师培训,如模拟教学机会、专业水平提升机会中可能更有效。通信技术的使用必然会转变学习者、教师、家长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只有他们在尊重多样化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而不是“一刀切”和“围绕测试的教学”的基础上,扩大和促进这些转变才能提高教育质量。

 

  四、监测以及通过监测教学效率来保障

  为所有人提供优质教育需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为基础的整体教学和学习方式。家庭、社区、学校以及教室的条件和环境对教学和学习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特别是学习成果。对学习成果的测量常常是通过高淘汰率的考试来进行的,反过来,这些考试又被用作将来筛选和淘汰掉大多数人,剩下的少数人可以获得未来的教育或就业机会。监测我们的孩子学到了什么、怎样学习的以及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学习至关重要。只有这样的监测机制才能保障我们所提供的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因此,我们更加需要从概念、方法、分析和实证的角度振兴教育的质量。

  2000 年,经合组织开展的第一轮PISA 调查显示,教师和教学过程对学生的成功和改善教育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OECD- PISA,2000)。

  高素质的教师是一所学校最珍贵的资源。这类教师数量的多少与学生成绩的好坏密切相关。

  在那些生师比相对较高的地方,它的影响也是及其重要的。

  学校某些方面的政策和实践与更好的学生成绩之间存在关联,如与教师相关的因素影响着学校的氛围(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教师的士气与决心以及办学自主权。

  课堂教学实践的某些方面也与更好的学生成绩之间存在关联,如师生关系、课堂的纪律氛围、教师对学业表现的强调以及对学生提出的高要求。

  2009 年的PISA结果显示,虽然很难改变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背景,但一些国家已经成功地降低了它对学习成果的影响。这明显地展示了学校的重要角色,即不管学生自己的社会经济背景如何,那些进入具有优势社会经济背景的学校的学生要比那些进入社会经济背景处于劣势地位的学校的同伴表现得更好。

  是什么成就了一所学校的成功?2009 年的PISA 显示,成功的学校系统,或者那些表现高于平均水平而社会经济情况低于平均水平的学校为所有学生提供了同样的学习机会。这些学校通常要求教师和学校通过个性化的教育方式接纳多样化的学生群体。大多数成功的学校系统通常在课程设计和评估政策制定方面授予个体学校更大的自主权。此外,他们通常优先考虑教师的工资而不是小班教学。

  另外一个重要的趋势是从学习者自己对怎样算得上是一个好老师和什么是有效的教学的评价中得出的。学生认为,实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的好老师包括两个维度:一是人格特征,即与性格和气质相关的特征;二是专业特质,即与能力和智慧相关的特质。

  欧洲的《学校教育质量——16个质量指标》报告(May,2000)也是全民优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规模的学校调查和对国家提供的教育数据的二次分析得出的结果,被用来描述欧洲教育在16 个质量指标方面取得的进步,这些指标涉及:学习者的教育程度;教育系统的成功与过渡;监测过程和教育实践;教育资源和结构。这份报告还指出了欧洲全民优质教育所面临的五个挑战:知识的挑战、去中心化的挑战、资源的挑战、社会包容的挑战和数据与可比性的挑战。

  推动所有的教育行动者和利益相关者(政府的,非政府的,特别是教师协会、民间组织、私立的和政府间的组织)之间的政策对话是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民优质教育的一个大前提。社区层面的家长教师协会的积极参与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潜在资源。过去,美国市区学校的改革之所以步履蹒跚,部分原因就在于利益相关者与家长(学校改善最直接的利益群体)之间缺乏一个有组织的政治团体。有效的教育管理、完善的监督、指导和咨询、内置的监测和评估系统、强有力的地方治理是确保良好教育质量的共同决定因素。优质教育组成因素之间的互换性也需要一些根本性的变革,如教育督导的角色应该从监督转变为支持,教育管理也应该更有效并更具有参与性。

 

  五、行动框架

  全民优质教育是走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的一股推动力量。对此,我现在提出一个可供将来进一步讨论和阐述的行动框架。

  全民优质教育应该能够满足个体基本的和终身的学习需求。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应该丰富学习者的生活,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

  建立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基础之上的全民优质教育政策和策略,必须整合和平衡所有水平、类型和形式的教育观点。我们还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政策和策略识别并包容那些被排斥的社会、文化和经济上的观点。这需要参与分析家庭、社区和学校方面的排斥、学习的多样化、灵活性和创新性的发展以及促进相互尊重和信任的环境。

  教育质量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的测量以及监测指标不应该仅仅关注学习投入,还应该关注家庭和社区的学习环境、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包括长期的和短期的)。例如,在生存技能领域,考虑到学习者的健康、预防、营养、民主和环境意识以及社会和交流技能,就需要多个质量指标。这些质量指标对于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同等重要。

  加强民主结构和机制建设以及参与治理和民间社会组织的能力,当地教育管理者、规划者和行政者的能力对于广泛承诺的走向全民优质教育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是不可或缺的。优质教育要求良好的领导能力和适当的人力资源开发政策及实施策略。

  优质教育智囊团机制和网络的建立可以协助各国通过指导方针、方法和其他特殊方式在课程及教育过程中尝试跨学科方式。

  优质教育的全球对话需要通过协同效应和战略联盟来促进。应该加强建立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基础之上的优质教育的创新性的经验、成果和知识以及成功的项目和研究或者发展措施的分享。

  所有的教育合作者——国家的、区域的和国际的——都应该共同努力进一步强调建立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基础之上的这个全民优质教育的共同视角。

 

  摘自:《比较教育研究》2012年第2期P18-25

扫一扫关注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