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新都区中小学教研培中心 刘长江
文摘:
正如一所学校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就是校长的文化一样,一个班级建设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首先班主任就必须是一个“有文化”的班主任。换句话说,班级文化首先就是班主任文化。班主任文化建设大致包扩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两个方面。内在因素有:班主任的教育情怀;班主任的人文素养;班主任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班主任文化建设的外部条件有:校长对班主任的文化定位;班主任发展的平台及制度保证;班主任工作的评价机制等等。
关键词:班级文化 班主任文化力
正如一所学校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就是校长的文化一样,一个班级建设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首先班主任就必须是一个“有文化”的班主任。换句话说,班级文化首先就是班主任文化。近六七年来,我在做专职教研员的同时,也在学校里兼职高中教学,并且在学校建立了我的德育工作室,目的是长期跟踪调研学校的德育工作,最主要的是研究学校的文化力量其形成的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总的研究框架是:“学校的文化力量”及其建构,研究方向和内容主要包括:校长的文化力量;以校长为首的管理团队文化力量;制度的文化力量;班主任的文化力量;科任教师的文化力量;课堂教学的文化力支撑等方面。
本文限于篇幅,我想就其中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班主任文化建设这个问题做一点分析,以就教于同行们。
班主任文化力有赖于班主任的文化建设,班主任文化建设在我看来大致包扩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两个方面。内在因素有:班主任的教育情怀;班主任的人文素养;班主任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班主任文化建设的外部条件有:校长对班主任的文化定位;班主任发展的平台及制度保证;班主任工作的评价机制等等。
一、班主任文化建设的内在因素
1.班主任的教育情怀
我们中学班主任(应包括所有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所以,不能想象做教育的人没有起码的教育情怀,尤其是班主任,可以用“精神父母”来形容其工作的特殊性。因此,班主任必须有炙热的教育情感。杭州大学教授,教育学者朱永新先生在他的对话录里说:“教师的情感状态是积极的,他们的学习、工作是内心情愿的、享受到劳动快乐的。”我理解这话的意思是说做教师尤其是做班主任教师的动机要高于“养家糊口”的层面,情感、情怀的成分应该较一般职业多些。说到这里,让我想起我在一所高中兼职教学时遇到的一件事。学校所在的那个镇子以家具产业著称,学校里就很有一些家具商的子弟,即当地的“富二代”。一天下午课后,高二某班的班主任Z老师气冲冲向我诉说了他班上一学生对他“出言不逊”之事,大意是Z老师劝告某家具商的儿子上课不要玩手机,而那家具商的儿子顶撞Z老师时讽刺他揣着大学文凭当教师一年可以挣四五万,而自己的父亲小学只读了三年级则拥有了七千多万的家产,一年可以挣几百万。Z老师面对这样的“嘲讽”却无言以对,他回到高三那间硕大的办公室,一副自惭形秽的样子,说:“我今天倒霉,居然被学生奚落了一顿。说不起话呀,哪个叫我们当中学老师的钱挣得少呢!”在座的老师们大多表示深有同感。
我认为问题体现在学生身上,但问题的根子是扎在教师们心上的。想了一下,我对这位同行说:
“你把那个学生叫来我跟他谈谈吧”。
那学生一开始显得心高气傲,当然全因为小学三年级学历的爹挣了七千万的缘故。我请他坐下,然后问他:“你的爸爸确实是小学三年级之后再没有上学了吗?”他说,那当然,我没有必要说谎。我说在这点上你很诚实。他似乎有点意外,用怀疑的眼光看着我。我接着问:“你的(Z)老师是不是大学毕业”?他说是,再问:“你的(Z)老师一年是否只能挣到几万块钱”?他说听说是。我说你讲的都是大实话,所以我表扬你诚实是真心的。他有些不知所措。我继续问:跟你爸爸同行的生意人有没有比你爸爸挣得更多的?他说有,而且还不少。我说:“那些比你爸爸挣得多的老板可不可以瞧不起你的爸爸,甚至可以任意讽刺挖苦呢”?他有点发懵,我继续说:“你的爸爸是商人,他的成功他的财富只有与同行商人才具有可比性,当然再怎么比,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只要奋斗过,竭尽全力在市场上拼搏过,只要是合法经营的,即便破产失败也还是值得尊重和敬佩的。而Z老师并没有从事跟你爸爸一样的工作,不去承受市场巨大的风险,不用担心资金问题,销售问题甚至破产的问题,那凭什么能获取如你爸爸那样的利润收入呢?你可以鼓励你的老师与更优秀的老师比,但没有理由要求他与别的行业比。你应该懂得:同质的东西才具有可比性,拿你爸爸的收入与老师比,不仅没有任何可比性,反而可以被认为你很胆怯懦弱。你应该发奋读书,培养自己的意志品格,将来你能挣到的远不止七千万,既成就自己,更能很好地回报社会”。他没有说话,我知道他有些触动了,就最后说:“想想看,倘若你爸爸当年是高中毕业或者大学毕业而非小学没有毕业,今天还只是七千万吗?挣到更多的钱的概率是不是更大些?”
学生的糊涂认识开始得到些许改变,这让我感到欣慰。学生离开后,Z老师问我:你怎么想到这些的,我怎么就想不到呢?其实并不复杂啊!当时我就觉得我们当教师的收入低,说不起话。记得当时我的回答只有一句:
我喜欢教育,热爱教育。
Z老师似乎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不同质的事物是不可比较的,没有操老板的心却偏要与老板比收入,没有冒市场的风险却又羡慕市场中的成功者。我想说,如果确定金钱的多少就是衡量一个人的成败的标准的话,那么辞职兴许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做中学教师恐怕都不会是一个能发财的职业吧。所以,没有真正的教育情怀,对教育没有深厚感情的人最好慎选做教师,就如想发财最好不要误入官场一样,尽管想发财才进入官场不乏其人。
因此,我认为Z老师的第二个错误是价值判断上的。在眼下的中国社会,价值判断确确实实很混乱,价值判断的多元与价值判断的混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价值判断的多元至少还有一个底线,这就是既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又要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而价值判断的混乱主要体现在没有一个起码的社会道德底线,没有一个基本的人文终极关怀的底线作为支撑,露骨的拜金和拜官弥漫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和角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教育早已不是世外桃源了。当Z老师步入教室的讲台,面对学生谈到价值观的时候,学生一定不太情愿听,一定会认为他讲的只是早已听厌的大道理。Z老师之所以说服不了学生,是因为他首先就不能说服自己,连自己在内心里都没有信服的“道理”怎么可能用来教育、感染别人呢?这里面的逻辑关系大约是这样的:
Z老师内心里的对人的价值的判断标准是金钱与地位,在他看来,非官即商曰成功,当老师自然不归入成功之列了,因此,学生的错误认识就不奇怪了。我的判断是:Z老师是缺乏教育情怀的老师,一个缺乏教育情怀的教师同样就会缺乏文化力量,这样的教师做班主任,就不会有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凝聚力和号召力,带出来的班级也就了无文化氛围,丧失勃勃生机。
2.班主任的人文素养
做教师,尤其是做班主任,应该有一种使命感,竭尽全力帮助我们的学生真正实现全面发展。扪心自问:我们愿意我们自己的孩子只专注于分数吗?我们教师中间,我们班主任中间肯定不会有任何人愿意“打着全面发展的旗号,却干着全面不发展的勾当”的教育发生在自己的儿女身上。对任何一个家长而言,孩子分数不高,考不上大学,确实会让做父母的失望和遗憾,如果孩子在学校通过我们的倾心教育学会了诚信,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尽力,学会了宽容,学会了善良与爱,那么,这些没能够取得高分数考不上大学的孩子依然获得了良好的教育,依然有美好的未来;相反,分数再高,录取的高校再好,连做人的基本素质都没有学到,那高兴只能是暂时的,最终父母只有绝望的份儿。
蔡元培先生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潘光旦先生也认为:“教育的理想是在发展整个的人格。”甘阳、蔡达峰、郭齐勇和舒炜等几位学者在一次对话中曾谈到:教育之所以不可或缺,是因为“生命与生活、幸福与自由、个性与爱好、人格与尊严等话题,虚中有实,都是现实生活永恒的精神支柱和发展动力。所以教育必须引导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都是在说同一个意思:学生首先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教育的责任、班主任的责任就是赋予每一个生命体充分的“正能量”,优化生命,帮助这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生命太阳般放射光芒。班主任的以人为本正也在于此。
俄国著名的宗教哲学家、诗人、文化人类学家索洛维约夫在《生命的精神基础》中写道:“羞怯、怜悯和虔敬这些基本情感,对有生之物应有的道德关系包括无遗了。超越物质的情感,对有生之物的同情和自愿服从超越人类本原——这就是人类道德生活的永恒牢固根基。”当然,索洛维约夫是一个虔诚的东正教信徒,但同时也是一位严谨的充满人文思想的思想家和学者,他认为,人身上有渴望和理想的一面,这里说的“渴望”即是对道德的渴望。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保护人的这种渴望并引导这种渴望走向完善。教育是为人而作,为人的根本而作。
在我们这个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人文思想、以人为本的思想与官本位思想和官本位文化正呈现出空前的对立与冲突。这与社会的痛苦而巨大的转型有关,也与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文化传统有关。教育这片田园很难不受到官本位文化的腐蚀和浸染。文化学者、中国新儒学代表人物,中山大学教授李宗桂先生(也是我的大学同窗)在他的《当代中国文化探讨》一书中说道:“市场经济是一柄双刃剑,它的负面作用对于社会的伤害也是巨大的。其关键的一点,在于市场经济是以经济取向为第一要义,从而形成与文化建设中人文取向的悖反,造成对人文精神重建的忽视乃至蔑视。”尽管这样,我坚持认为,我们既然选择了做教师,尤其是做了班主任,那么我们就已经选择了人格平等、选择了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选择了以人为本(而非以官为本),我们就有责任既为每一个学生的18岁着想,更为每一位学生的28、38、48------着想。没有哪一位父亲母亲希望自己的儿女人生在18岁打句号吧?我们班主任对学生的期待与天下所有高中生的父母的期待理所当然应该是一致的。这个“一致”不只是局部的、阶段的(如中考、高考、硕考、博考),而是根本的、终极的,是关乎一个生命完整历程的。不然的话,则应被视作人文精神的缺失,也更与高中教育的目标相悖。社会再怎么转型,我们也要教育学生做一个文化而非“物化”的人,“就社会而言,是要建立合理的机制,使二者相即相融,并最终做到以人文精神引导、统率市场经济。”(李宗桂语)
诚然,社会转型仿佛唤醒并激发了人的私欲和野心,浮躁、焦虑、迫不及待、急功近利充斥整个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乃至个人心灵。“我们常常没有时间去等待、去玩味、去感受、去理解,我们天天都在忙着评估、追求外显效果,天天都在急于求成,要求开花结果”。“循序渐进”这个基本的教育规律被否定,被践踏,甚至事实上被嘲笑。尽管谁都知道:“道德的成长、精神的成长需要一个长期、渐进、不断积蓄的过程”。
“铁路警察”似的教师和班主任在学校里就是这么生成的。我们的教师、我们的班主任似乎很容易不自觉地变形为“铁路警察”,“教”,有,不过是以试题为核心的“教”;“学”,也有,不过是以试题为核心的“学”;“能力”也有,不过是解答试题的“能力”。“教育学”中唯独不见了那个核心的“育”字。
一个颇具文化素养的班主任,他(或她)工作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学生高中三年这一千零九十五天的受教育状况对其未来五六十年两万来天究竟产生何种影响上。我的三十年的教育教学体验告诉我:在一个孩子从小学到高中十二年的受教育过程中,前九年和后三年是不同质的,我的理由是:即便前九年由于学生没有打好基础,升入高中后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考入大学,但在高中三年里还有在人格、心理、养成教育方面“补救”的可能。因为高中的三年是一个未成年人最后向成年人过度的关键;15或16岁向18或19岁的过度,不仅是生物年龄的增长,更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的基本情感成型的关键时期。尽管分数很重要(这是事实)但仍然只是高中教育的一个部分,仍然只是达成目标的手段,但远非高中教育的全部。
我在升庵中学的兼职教学和跟踪调研使我更加坚信:班主任把育人放在第一位、以“育”为核心来组织“教”和“学”,不仅不会妨碍学生的“学”,反而会极大地促进“学”,真正做到学有所成,分数上的“成”,更是做人上的“成”。
升庵中学 10年来在“有文化”的周鸣烈校长的带领下一直坚持“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的办学理念,把一批批所谓“双差生”培养成人,培养成有一定文化素养或者较高文化素养的人,在我看来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这是真正的教育。升庵中学招收的基本上都是中考分数很低的学生。尽管来自各个方面的对高中办学的评价大都围绕高考进行,尽管人们(包括官方)谈到高中总是以高考升学率论“英雄”,但升庵中学始终坚持走以育人为核心的办学之路,学校文化氛围浓厚,学生讲文明、懂礼貌。我刚开始兼课的时候,心里还很忐忑,怕“镇不住”学生,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纪律很好,且提问还不少,我以为是“实验班”之类的班级,一问才知升庵中学根本就没有什么实验班。学校地处城中心,最初,市民们都很担心升庵的学生会让街道不得安宁,但这么多年来,恰恰因为升庵中学的存在,整个辖区反而祥和平静,就连派出所的警官也称赞升庵中学“很会教育学生,这些学生要是放在别的学校,恐怕早就祸事连连了。”就是这样的“生源”,如果就“入口”来看,即便高中三年一个学生都考不上本科也在情理之中,可是,升庵中学每年都有几十名学生考上本科院校,升入“一专”“二专”的学生就更多了。被其他学校认为是“不可造之才”的学生在升庵中学经过三年的学习大多成为了可造之材。这对他们的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真是做了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升庵中学之所以能在极其不利的办学条件下取得这样的成绩,根据我的连续几年的观察、调研结果来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非常重视班主任队伍的文化建设。校长是一位有文化力量的校长,只要长期坚持,当然能培养一支有较高人文文化素养的班主任队伍。这所学校的教师在校长的带领下,读书已经真正蔚然成风,我强调“真正”,是因为学校不仅是倡导班主任读书,全体教职工读书;不仅强调为了做好教师、好班主任而读书、读好书,更强调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品味为了自己的快乐和幸福,提升生命质量而读书,而且有一整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引导教师读书之“法”。据我所知,升庵中学是全市第一个为教师,为班主任建立起书吧的中学校。课前课后你总能看到许多教师在书吧里读书,有些老师中午索性不回家,就在书吧里,靠在沙发上看书休息。
3.班主任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审美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也是人性的需求。换句话说,没有审美活动,人就不成其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基础,而审美活动是对物质生产活动的超越,在今天,审美活动则更是对实用、功利主义泛滥的超越。
法国现象学美学的代表人物杜夫海纳认为:“审美经验揭示了人类与世界的最深刻最亲密的关系。”人不同于一般的动物,而是有灵魂的动物,人的生活除了物质之外,还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高质量精神需求。所谓品位,主要是指“追求心灵自由、追求超越个体生命有限存在和有限意义”。
敬畏感是有很高哲学美学价值的情感。我们做教师的人,尤其是做班主任的人,其审美首先应该体现在对教师这个职业、班主任这个工作要有敬畏感上。为什么呢?我认为最根本的理由就是我们工作的对象是鲜活的个体生命,而对生命的敬畏是人称其为人的最为本质的东西了。教师这个职业的确是个良心职业——经常不得不为他人着想的职业,不仅为他人的现在着想,更要为他人的将来着想的职业,因此,我们说教师职业的崇高是有道理的。
第二是对班主任工作对象、内涵的审美。前面说了,班主任工作的对象是来自一个个家庭的孩子,这些孩子对他们的父母来说永远都是百分之百,而对班主任来说,从量上看不过是几十分之一或者几百分之一(如果多年做班主任的话)。我们也许不可能完全做到像他们的父母那样爱他们,但我们可以做到比他们的父母更擅长对他们的教育,因为我们是教师,是班主任,与他们的父母相比是真正的教育专家。班主任工作内涵中的核心,是热爱、尊重、呵护、赞美、敬畏和欣赏生命。我们的工作关乎每一个个体生命的质量和历程,关乎一个个家庭的希望和幸福。从大处说,还关乎民族、国家的命运。
第三是班主任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还体现在班级不但是一个量的集合,更应是这个班级师与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前面介绍过升庵中学的办学理念是:“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学校的教育教学自始至终都围绕着“育人”这个核心展开。“每个人都有长处”本来是一个教育常识,但也许正因为是“常识”,所以才容易被忽略、被淡忘。如果教师的高中教育教学就是为了帮助学生考上大学,如果学生读高中的目的也仅仅为了考上大学,那么从“入口”来看,升庵中学的学生就有充足的理由旷课、迟到早退,上课睡大觉,耍手机或干脆彻底拒绝学习等等。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由于小学、初中“欠账”太多,进入高中无论多么努力,大多数同学依然是考不上大学的(当然主要是指本科高校)。那升庵中学如果也以升学教育为己任的话,这个学校到底为大多数学生而办还是为极少数而办就真成问题了。所以,升庵中学的“每一个人都有长处”这一办学理念在十余年的实施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得到了良好的高中育人教育(在此基础上当然也在尽力提高分数),也让科任教师和班主任通过“教书育人”而非单纯的“教书应试”获得了成就感。“每个人都有长处”这一办学理念即便是在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上和各种节庆典礼活动中也体现得非常充分。升旗手从不固定在少数同学,而是轮流体验,“一个同学这一生中也许只有这一次机会在众目睽睽之下亲手升上国旗 ,而这唯一的一次我们升庵中学没有理由不给他(她)”——周鸣烈校长如是说。
第三是班主任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的审美。班主任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包括很多生活细节,都能反映他(她)的精神境界,反映他(她)的生存心态、生活风格和文化品位。升庵中学是全市第一个为教师设立多个社团的学校。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及职工自愿协商成立,学校力所能及地给与一定财力支持。学校从不对老师们的课外业余生活说三道四,更不会公然干涉。学校只做一件工作,这就是引导。社团成为了教师们丰富业余生活的平台,社团活动的充分开展不仅丰富了生活,也改善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开拓了视野。并且越来越多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把在社团的收获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来。
现在的升庵中学,越来越多的班主任由胜任班主任工作升华到欣赏、享受班主任工作。
现在的升庵中学,教师的阅读已经蔚然成风。“阅读、精读、玩味古今中外文化经典,可以提升我们的理论思维能力,可以使你获得人生的智慧和美感,可以使我们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既有助于班主任事业的提升,更有助于班主任的生活品质的升华。“阅读帮助我们汇入了人类的传统,使我们成为众人,超越国籍、肤色和性别。”阅读也是一种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的过程,“阅读使我经历了许多我未曾经历的岁月,也使我们能发现越来越多的未知”。阅读使我们怀着爱、善和审美的目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无论其家庭贫与富。阅读让我们增强了职业的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德国哲学家、美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多诺说:“美的事物激发起一种抑制不住的渴望,即实现一种承诺的渴望。”每当我参加升庵中学教师社团活动的时候,每当我走进宽敞明亮、安静舒适的升庵中学书吧时就会想起阿多诺的这句话。(我的德育工作室就设在“书吧”)
二、班主任文化建设的外部条件
1.校长对班主任的文化定位
第一、校长不能把班主任简单地看成被管理对象。我坚持认为:就校长与班主任的关系而言,校长是什么呢?校长就是尽一切可能为班主任的文化建设、为班主任的专业发展、为班主任工作增加幸福感和快乐指数的那个人。这样说的理由既是基于教师的职业特点,更是基于班主任工作的性质。而根本动因是对生命个体的尊重。我们的教师和班主任把一生中最好的年华交给了学生,交给了学校,学校理应为他们构建精神家园,理应使他们在自己的学校曾强职业的认同感,找到文化归属感。
第二、校长与班主任的关系跟他(她)与普通教师的关系一样只能是在尊重基础上的合作关系,而非一般简单的管理和被管理关系。班主任不是校长雇来的劳动力或者强劳力,换言之,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是要培养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的生命个体,而不是奴才。班主任在这个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懂得尊重班主任的校长,才是真正尊重学生的校长。他们的关系大概应该是这样的:
校长对教师、班主任的发自内心的尊重,才有教师、班主任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校长如果觉得自己是“管”教师和班主任的,那么,教师、班主任也必然认为自己是校长派来管住学生的,而简单的管与被管的关系肯定不是理想的和谐关系,相反,这种“管与被管”的关系只会压抑生命的潜能,扼杀个性和创造力。
2.班主任发展需要“平台”和制度保障
“师高弟子强”是简单朴素的道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班主任的发展,一个缺乏文化力量的班主任是无法承担培养较高文化素养的学生的。班主任要获得发展,既需要平台,更需要制度保证。前面我们提到升庵中学的为教师和班主任成立的十几个社团起到了促进班主任文化建设的平台作用。
据我的调研,升庵中学的教师与班主任培养发展计划中有一项是:该校每一位教师每三年必可获得一次省外中长期培训机会,班主任(包括表现突出的科任教师)除此之外还可额外获得更多机会。这对学校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升庵中学建校多年来一直坚持这样做。真正愿意把钱往“刀刃”上花,愿意把班主任(教师)看成学校的“刀刃”,是表白易而做到难的。新都区教育局最近组织的一次督导检查,在随机对升庵中学教师、班主任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被抽到的教师对学校在班主任、教师发展方面的满意度是百分之百!(即便打点折扣满意度也是最高的)几乎每一次的教职工例会都有教师、班主任被请到台上,打破了那种一开会即为校长和行政一班人或者训话,或者总结、布置工作的固定模式。升庵中学做到了用制度保证教师和班主任的表达诉求的权利。
升庵中学的班主任文化建设实践说明,学校建立的有关教师、班主任管理的规章制度不是领导者便于对被领导者制约和管理的制度,而仅仅是为了使教师和班主任的发展有一个制度上的保障,为教师和班主任在学校度过的时光充满快乐和幸福提供保障,只有这样,这些规章制度才富有文化内涵,才有了制定和执行的理由。
一句话,班主任的文化建设,需要有文化内涵的制度“保驾护航”。
3.有文化力支撑的班主任评价机制
通常我们看到的学校对班主任的评价,各学科分数在对班主任的“赏罚”中所占比例普遍过大,虽然很多学校力图改变这一状况,但收效甚微。我们的评价机制自觉不自觉地痴迷于容易量化的东西。量化固然很重要(现在似乎已经非量化不能评价了),过于强调量化其实从一个侧面反衬出领导者的别一种“懒惰”,量化的易操作,不宜量化的不好操作。评价权在握的学校领导层之所以唯分数(包括德育分数)是问也是基于好操作的原因。但育人的过程中有许多方面是无法简单量化的。升庵中学对班主任的评价既有量化的更有非量化的方面,他们对班主任的评价是考察班主任的育人过程,由过程而推及结果。学科成绩分数也占一定比例,但比重适度而不突出。从学生、家长、科任教师诸多方面对班主任进行综合的全面地考察。倡导转变“差生”的过程就是班主任发展的过程。他们非常明确这一点:不是为保证某一级领导下达的升学指标而做班主任,而是为培养学生成长为真正的人而做班主任,这本身与尽力提高分数也并不矛盾。
我常常在想,我们的学校到底解决了为何要办中学的问题没有?我们的校长、班主任、科任教师到底真正解决了为何而教的问题没有?我们的学生是否真正解决了高中三年为何而学习的问题?在长期的教研工作和教育教学(兼职政治教师及班主任工作)过程中,我做了较为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结果是耐人寻味的:绝大多数中学最终将办学目标实际锁定在了升学上(无论主观愿望怎样),按照升学为目标的办学逻辑,即便到了到了大学也可不例外,因为大学也有个有多少能“升到”硕、博士学位的问题。通过长期的观察,我们的大多数中学教育教学内容大致如下:
升学是核心,围绕着升学这个核心或多或少开展文艺、体育、社会实践等活动(其中相当大的部分是完成教育管理部门和地方党委宣传部门,多数是“文明办”“下达”的任务);学校虽然设立了众多部门:如教务处、政教处(有的叫德育处)、体卫(或体艺)处、教科室等等,有的学校还更多。但事实求是地看,核心依然是应试,众多部门都围着一个目标服务。有的校长坦承地告诉我说:只有德育工作做好了我们的学生才能更多地考上大学(初中当然是考上好的高中了)以及考上更好的大学。这依然是把升学作为办学的终极目标。依照这个逻辑,从小学到大学都可以将办学目标定位升学了,这显然是错误甚至是荒谬的。
从政府、社会到家庭学校倘若都认为学校就应该把升学作为接受教育的最重要目标,而判断学校的优劣也以升学作为最重要评价标准的话,那么校长、班主任、科任教师为考而教就是顺理成章的。但是,大多数学校的学生是注定不能升入高一级(尤其是所谓重点的高中、大学)学校的,倘若一个班只有两三个、一个学校只有十来个学生能考上大学,那么这样的高中是否有办下去的理由?其实应该反过来,那些大多数学生都考不上大学的学生所在的学校占全社会的高中生的大多数(初中也一样),他们构成了我们这个国家公众的大多数,因此他们的文明程度、科学素养、道德水平、知识素养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到中华民族的复兴、民强国富,而上述三种素养的水平又将直接受制于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的质量和水平。至于这个“水平”是不是该主要指升学考试成绩,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应该知晓了吧。
我从2007年到2013年的7月连续六年在相对薄弱和很薄弱(这是教育当局以高考升学率为依据的界定)的中学兼职任教,教的也是高考几乎无望的班级(多则指标为十来个,少则一两个——下达给班级的升学指标),我每次接受新的所谓“薄弱”班级,都要这样问他们:
“倘若我是你们中间某一位的父亲,你考不上大学不会让我更高兴,确实让我感到失望、失落和遗憾,因为毕竟有人考上了,作为家长我当然希望我的孩子也考上。但我不会放弃你,因为你是我的孩子,咱俩的血管里流淌着一样的血,但、我不会绝望,因为分数不能伴随你一辈子,作为父亲,我不仅要为你操心到你十八岁,我还不得不为你的二十八、三十八、四十八--------操心。你如果在高中三年里学会了尽力、学会了诚信待人、善良厚道、学会了尊重规则、学会了感恩孝敬、学会了合作交往、懂得了什么是平等。那么作为父亲的我,非但不会绝望,反而会对我的孩子你充满信心,将来你做员工,必定成为最优秀的员工,做老板,必定成为杰出的老板。分数与做人,孰轻孰重?同学们,孩子们,这就是你们不管经过努力考不考得上大学都要好好学习、价值最大化地度过高中三年的理由。
高考失败如果算是损失的话,高中三年没有学会做人就是天大的损失,是足以让一个家庭彻底绝望甚至毁掉一个家庭的损失!
一个班主任,如果只能在班级升学率中产生成就感的话,他(她)就还未懂得什么是班主任;一所学校如果只能使自己的教师们通过升学率才能找到成就感,那么这一定不算是好学校(不管它的升学率有多高)。
班级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目标都是一个:人!育人!而班主任是育己又育人的班级的灵魂!
到这里,我主要讨论的是班级文化建设中的无形文化部分,即主要研究“人”的因素,而非有形的“物”的因素(如花花草草、社团、板报、设施设备,当然这也很重要),因为我认为一个班级倘若班主任缺乏文化力,班级文化建设则可免谈。多年的教育教学以及教研经历使我坚定地认为:班级文化建设是一所中学的核心,而班级文化的核心毫无疑问应该是班主任文化建设。我并不打算在这里讨论班级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那不是我这一篇拙文能做和想要做的。
参考文献:
叶朗:《美学原理》
李宗桂:《当代中国文化探讨》
甘阳、蔡达峰等:《大学人文教育专题》
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
朱永新、朱小蔓:(对话录)《读书》2012年第1期
索洛维约夫:《生命的精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