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Time}}

  【核心提示】尽管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和相关政策的倾斜,与普通教育相比,我国职业教育仍处于弱势地位。即便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能够在“史上最难就业季”中“逆市飘红”,甚至有些院校的毕业生供不应求,也未能因此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招生人数仍呈现出下滑态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不仅为我国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强调了经济转型时期职业教育的价值所在。

  尽管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和相关政策的倾斜,与普通教育相比,我国职业教育仍处于弱势地位。即便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能够在“史上最难就业季”中“逆市飘红”,甚至有些院校的毕业生供不应求,也未能因此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招生人数仍呈现出下滑态势。为何会存在这种反差?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如何?对此,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刚刚兴起

  湖北工业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湖北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李梦卿表示,除了受“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影响外,我国职业教育之所以缺乏吸引力,与当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校企合作有效机制尚未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亟待完善等因素紧密相关。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孟庆国则更为深入地剖析了其中的原因。他认为,“职业”这个词理应是社会充分发达之后产生的。当很多种职业出现之后便会兴起“职业科学”。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关于“职业科学”的提法并不多见,这也说明我国当前职业发展还不甚充分,发育尚未成熟。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现代职业教育才刚刚兴起,尚处于起步阶段,属于未能充分了解的新生事物。然而,由于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等多种因素影响,人们目前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仍停留在初级阶段,这是导致我国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过,这也是历史发展阶段的必然过程。相信随着我国现代职业体系的完善,人们对于职业教育的‘误解’会有所改观。”孟庆国说。

  从“层次”到“类型”:职业教育的价值逐渐显现

  过去,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没有明确区分,而是笼而统之地归属于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层次。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新疆职业教育学会会长王毅告诉记者,这种“含混”在一定程度上给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本质内涵及教学定位造成一定影响,继而制约其发展。

  “直到2006年教育部出台了16号文件,才明确表示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类型。从‘层次’到‘类型’意味着我国职业教育的意义、价值逐渐显现。不过,完成这种转变尚需要一个过程。”王毅说。

  应对这种转变的关键在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认为,强调职业教育体系中存在不同的教育层次,是职业教育赖以发展的空间。通过对职业教育作人才培养层次上的区分,能够扩展对整个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型人才本质的认识。

  经济转型需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孟庆国告诉记者,科学、技术和技能所形成的“链条”在现代社会缺一不可。科学在于发现原理;技术则是将原理转变成应用;而将原理或应用转化为社会财富,则必须依靠技能。无论哪种类型的人才于社会发展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换代时期,对经济转型进行顶层设计固然非常重要,与此同时,还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转型的落实提供坚实支撑。

  姜大源也表示,我国尚处在工业化中期,发展装备制造业将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由此急需大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去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发展肩负技能型人才培养重任的职业教育,绝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远之策。

  “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有稳定的人才来源。这些人才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高级技术人才,也包括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缺乏前者,技术难于创新进步;缺乏后者,技术无法应用于生产实践。”李梦卿补充说。(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2月16日第537期;作者:郝日虹)

扫一扫关注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