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要在办学中,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办学模式的调整,专业课程的优化,以及提高办学质量,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发展机会。
开学前夕,19岁的广西防城港姑娘陈小萍收到了两份录取通知书,一份是广西某教育学院的,一份是广西一所技工学校企业委培班的。一番犹豫后,陈小萍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舍弃上大学的机会而选择到中职就读。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像陈小萍这样不以文凭高低来选择就读院校的学生并非个例。(9月22日《中国青年报》)
媒体就此称,放弃本科选中职成为一种潮流。在笔者看来,这未免言过其实。诚然,在现实中,已经出现有学生放弃本科,考虑现实的就业,选择中职的现象。可是,这离形成“潮流”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这其中的原因十分复杂,并不能就此反映中职教育就形成了很强的吸引力。当然,学生的这种选择,提醒教育管理者、办学者,必须通过提高中职教育的回报,来提高中职的吸引力。
从媒体报道的具体案例看,学生考上本科后放弃本科(或者上了本科之后)选择中职,都是看好中职的就业前景。而进一步分析却发现,这些中职为学生提供好的就业前景,是通过转变中职的办学模式来实现的。一个案例是,毕业于防城港市高级中学的陈小萍,报读的是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金川委培班,这是由广西金川有色金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川公司”)委托学校定向培养的一个特殊班级,该班的起点是要求高中以上学历,高中生学两年,大学生学一年,通过考核就可以获得维修工中级工证或高级工证,有了技能级别进入企业后也可以获得相应等级的薪资。这就是近年来一些中职校采取的订单培养、委托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把学校的办学与企业的需求结合在一起,既解决了学生的就业出路,又为企业培养了适合本企业的人才。
但这一模式也有问题:一方面,中职可以尽可能地探索订单培养,但很难在所有中职学校都实现,另一方面,也和实行订单培养、委托培养的企业的吸引力有关,如果企业不那么热门、抢手,学生选择中职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
另一个案例是,今年年初,柳州二职校与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签约结成“高职+中职”合作办学共同体,推出了“1+3”学制和“2+3”学制,即:高中应届毕业生第一年就读二职校,后三年就读柳铁职院;初中应届毕业生头两年就读二职校,后三年就读柳铁职院。招生政策一经推出,300个联合招生名额就已基本招满。问及这些学生选读柳州二职校的原因,无一例外是将来“好就业”。
“中职+高职”这也是近年来探索的提升中职吸引力的办法。通常来说,如果高职的就业出路很好,中职的招生就会不错,而如果高职的出路一般,中职和高职合作的兴趣也索然。即便合作,报考的学生也不多。而这一案例中的高职校,在当地就业出路很好,本科毕业学生也不一定能进,很自然,就会有学生选择这一模式,诚如报道所称的“曲线就业”。
这给中职办学者的启示是,只要解决好学生的就业出路问题,在当前教育环境和就业环境中,中职就会提高自己的吸引力。必须注意的是,每年高考中,我国还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考上本科(二本、三本)之后,放弃填报志愿,或者录取之后放弃报到。他们有的直接选择就业,如果有中职学校能为这批学生提供就业培训,提升就业竞争力,创造好的就业机会。那么,这无论是对学生就业,还是中职办学都是好事。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定位会变得更清晰,准备就业者,应该选择职业教育。而想从事学术研究、继续深造者,才选择进行通识教育的大学。如果职业学校能给学生过硬的职业培训,大学毕业后选择职校回炉,会是一种常态。政府部门应该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定位,选择何种教育,扫除体制性障碍,给各类教育、各类人才平等的发展空间。
中职学校要在办学中,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办学模式的调整,专业课程的优化,以及提高办学质量,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发展机会。寻求订单式培养、合作办学,这当然是一条出路,但不是所有学校唯一的出路,而就是这种订单式培养、合作办学,也应该重视人才培养特色和质量。否则,订单培养、合作办学也难持续——不能因为可以直接进企业、或者上高职,学生就不努力学习。对于所有中职学校来说,应该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求,建设师资队伍、完善专业课程设置,探索适合本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如此,中职在未来的发展中,会为学生提供多元选择,而不是所有学生都要挤本科院校这条路。(来源:中国教育报9月24日第二版;作者:熊丙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