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Time}}
构建职业中学课程体系的理论与实践

  构建面向21世纪的职业中学课程体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对人才的需求变化,是职业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国家教委981号文件精神,我们通过对职业教育课程的内涵、特征等方面的探讨,进一步明确了职业中学课程改革的目标及实践路线,在总结近几年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成都市实际,认为构建职业中学的课程体系应具体落实在三个方面:第一、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目标体系。第二、建立满足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这中间又包含两个关键因素,一是课程内容的综合化,二是形成职业技能训练体系。第三、建立课程实施与评价的保障体系。本文着重就二个问题进行探讨。

  课程体系的建立是以目标为导向的,在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对培养目标的研究为课程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构建职业中学的课程体系,是指对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条件等方面的全面开发设计,并通过课程实践对其修订完善,使学校的课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课程与课程之间通过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和互相联系趋向统一,共同产生最优的教育效果。根据课程的特点,这中间包括三个重要要素,是构建课程体系所必需加以明确的,即职业分析、职业活动、职业能力,这三个要素所体现的内涵是:职业分析在课程中占主导地位,课程是动态的社会需求的反映,不只是静态学科知识的载体,要根据变化不断加以调整;职业活动在课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课程是动态的探索发现过程,不只是静态学科知识的传递,要重视个体的经验与探索;职业能力在课程中成为核心目标,课程是动态的能力形成过程,不只是静态学科知识的积累,要以学生为中心展开。

  由此可见,职业中学的课程是以职业资格为导向,以技能训练为重点,以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提高为核心目标来开发设计的,由此建立起来的职业中学课程体系应该由“学科中心”转向“多元整合”的课程模式,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体现能力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思想。

  因此,在构建成都市职业高中课程体系时,我们的基本思路是:首先,确定课程的内容,选择合适的课程类型,进行课程结构设计;其次,抓住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进行大胆实践,即课程内容综合化改革和形成技能训练体系的改革;最后,制定课程标准和编制课程方案。

  一、确定课程的主要内容、类型和结构

  (1)课程的主要内容:从职业中学所担负的教学任务看,可把它的课程大致分为三个主要方面的内容。

  ——基础文化课程,这类课程的目的是对全体职高生进行最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培养学生生活、学习和生产劳动的一般能力,养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社会主义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法律法规意识;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类课程在职高课程整体结构中处于基础的重要地位,其比重占30%—40%左右。

  ——职业课程(或专业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和技能课程,这类课程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特定职业群(或某一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形成切合社会实际需要和个人特长的职业定向,为培养直接从事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的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的实用人才服务,这类课程在职高课程整体结构中处于主体地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其比重占60%#70%左右。

  ——公共课程,这类课程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而设置的。具有较大的可变性、鲜明的时代性和突出的地方性特点,这类课程在职高课程整体结构中处于辅助地位,与基础文化课、职业课程相辅相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比重一般在5%#10%左右。

  (2)课程类型。这里指微观的教学学科或教学活动的种类和方式,即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的种类和方式,具有课程的内涵特征,根据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观,应该把教育的普遍规律和职教的特殊规律结合起来,在设计课程类型时,应在传统学科课程的基础上,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吸收和借鉴新的课程类型,使不同类型的课程相互联系,互相渗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进而演绎出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课程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教学的最佳功能。目前根据课程内容及担负的教学任务来看,通常采用学科课程(如基础文化课)、综合课程(专业理论课)、模块化课程(技能训练课)等。

  ——学科课程:优点是它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这三个特点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缺点是造成和加深学科分隔,不利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不利于吸收新知识和新学科,妨碍课程内容的更新。

  ——综合课程:在学科领域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综合的课程形式,它打破了原有的学科界限,是旧的学科内容和新兴学科内容的重新组合,可以看作是传统学科课程为适应知识内容的更新而采取的变通形式,是传统学科课程的改进和扩展,这种课程的引进对职业中学的课程改革起着重要作用。

  ——模块化课程:这是根据职业分析、工作分析和任务分析得到的技能或能力模块再进行教学分析得到的教学模块(教学单元)。这类课程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顺序为主线,而不是以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的,即首先提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知识和技术去解决这个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科界限和行业分工都被打破,一切有关的知识、经验、方法和手段都被重新加以组织和安排。这样的课程带有明显的跨学科性质它不受传统学科界限的制约,又有它自身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对于促进知识的综合化,吸收新兴学科的基础知识,促进课程内容的更新,密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模块课程的显著特征是各模块的相对独立性和组合上的灵活性。这类课程的引进,对于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具有真正的革新意义。

  (3)课程的结构。课程结构指的是按一定标准选择和组织起来的课程内容所具有的各种内部关系,主要包括各类课程的比重,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配合和相互渗透,以及课程内容的排列顺序等等。具有课程的外延特征。

  职业高中的课程结构,设计上要按照职业导向的原则,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所确立的人才规格和学习年限,对整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安排,其结构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设计,第一是内容上的结构,如是学科课程结构还是模块课程结构等,第二是体现课程内容的逻辑系统特点及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职教教学规律的课程系统结构。一般都以受教育者的出口水平(即所获得的职业资格)为目标,以宽基础、复合型为宗旨,采用阶梯递进式或阶段分流式的板块形式进行设计。

  如成都市电子电器专业(家用电器维修专业)基本上按上述思路进行了探索与实践:首先,在目标导向的情况下,通过对DUCUM表的分析,综合归纳,确定出三个方面内容的课程:基础文化课,如语文、数学等;职业课程(专业课程),如基础电子学、基本技能训练等;公共课程,如现代礼仪、计算机操作等;第二,选择合适的课程类型,基础文化课程采用学科课程类型;职业课程采用综合课程类型,其中专业基础理论多采用综合型学科课程,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及专长课采用模块课程;公共类课程多采用综合课程(或综合型学科课程,或模块课程)。第三,进行课程结构设计,按照“宽基础、活模块”的思想将上述课程分为两个大类。其中“宽基础”包括:基础文化课程、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含基本技能、专业基础理论课)。

  “活模块”包括:专业理论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专长课程(技能为主)。

  按照本专业的技术特点和培养年限及各类课程的逻辑关系,又可将上述课程采用纵向延伸的三段式板块结构进行设计,各板块在横向上不构成完整的职业资格体系,板块与职业层次无关,其课程结构由职业基础教育、职业专业教育、职业专长教育三大课程板块组成。

  二、抓住课程改革实践的核心问题

  (1)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改革。过去在国家017号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借鉴中专、技校模式,按照学科知识本位的教学思想,各专业都编制了相应的课程方案,课程多采用学科课程类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大批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正如本文开头部分所讲,为培养面向21世纪,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实现从学科型教学指导思想到能力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的转变,因此,课程改革也就势在必行,其中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改革即是能力本位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改革应主要用在专业课程当中,以“必须、够用”、“浅、用、新”为原则,以科学性、合理性和动态性为特点,实现课程内容的综合化,进而形成综合课程。综合课程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是因为只有综合才能减少授课门类,节省教学时数,克服原来教学中知识、技能不必要的分散、割裂和重复现象,以达到精讲多练、高质量、轻负担的教学目的;另一方面,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只有必要的综合,才能真正使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知识、技能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与作用落到实处并以教材和教学形式固定下来、发展下去,使学校更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综合知识传授、综合技能训练,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形成,实现课程的整体优化,培养出复合型的实用人才。

  (2)形成技能训练体系的改革。过去以学科为中心确定的课程,技能训练分散在各门学科课程中,零散而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制约了学生系统、全面的职业技能的形成,而系统、全面的职业技能是职业中学专业培养的主要任务之一。其内容是职业中学课程内容的主体部分之一,比重占30%#40%左右,这类课程多以模块课程的形成出现。形成技能训练体系是指如何将技能训练模块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既体现技能训练中各模块课程的独立性,又能使各模块按照学制年限、专业技术特点、培养目标组合成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系统化的技能训练课程体系,这种体系的建立是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学生职业技能形成的重要途径,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现职业中学的教学规律和特点。

  例如,成都市电子电器专业在课程的综合化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主要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对专业理论课进行综合处理。第二:对技能课程进行全面的开发与设计。在理论课程上将原有的学科课程如物理、电工技术基础、电子线路,综合成为基础电子学;将原有的黑白电视机原理及维修、彩色电视机原理及维修、录像机原理及维修,综合成为视频设备的原理及维修等,这样不仅大大节约课时、增加实践操作机会,而且有助于打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单一模式,如视频设备的原理及维修这门课程,使学生从具体的单一设备的原理及维修的狭小范围走出来,从整体上把握同类型设备的基本原理及维修方法,从而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技术更新的应变能力。目前,基础电子学课程的开发基本完成,教材也正在建设当中。在技能训练上,通过近十年的实践与探索,逐步探索出本专业技能形成过程的规律和特点,建立了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专长技能训练(岗位工种技能训练)的技能训练体系,并由此开发出以模块课程为特点的技能训练课程体系,与专业理论课程既相联系,又自成体系。目前,基本技能训练课程已开发完毕,相应的教材也基本建设起来,为本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制定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

  制定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是将上述研究结果物化的过程,从而形成指导教育、教学的文件。因此是构建职业中学课程体系关键的最后一步,必须认真做好这项工作。

  (1)制订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方案的配套文件,一般是在课程方案的框架内,按照课程和教学环节制定的,并通过纲要形式使它们的内容、要求和时数具体化,使自的目标任务得到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包括说明部分、本文部分、教材及教学手段。

  ——说明部分包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教学的原则及建议。

  ——本文部分包括教学内容、要求及时数,考试、考核内容检测标准、方案及时数。

  ——教材和教学手段:列出教学参考书目,提出各种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意见(必要时应提供一份这方面的详细目录)。

  (2)编制课程方案。课程方案是学校培养人才的“设计总图”。它从整体上规定了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和课程设置、各阶段的教学进度,课时安排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等。课程方案的编制首先应体现“宽基础、活模块”思想,本专业的技术特点及与目标体系的对应性、教学的阶段性;然后,排列所有课程的时间顺序和课时(比重),列出计划表。在整个课程方案编写格式中应含如下基本内容:

  ——培养目标

  ——制定课程计划的原则

  ——课程设置和各门课程的主要任务

  ——课程开设的顺序和课时分配

  ——学年编制

  ——学周安排

  最后,正式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等文件经权威专家会议审议、修改后,由教育主管部门审定批准后实施。

  综上所述可知,课程改革是当今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改革旧的课程体系,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已势在必行,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构建职业中学课程体系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1、处理好系统知识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理论与实践、系统知识和直接经验都是辩证的统一。

  2、处理好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是不可分割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而能力的体现是知识掌握的外在表现形式。

  3、处理好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统一性要求课程设计体现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多样性主要是指课程设计应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差异。统一性和多样性都是多层次的,首先是全国的统一要求,其次是各地的统一要求,最后是各级各类学校和班级中的统一要求,统一要求的多层次本身就预示着一种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对于教育教学来说,最基本的矛盾是统一要求和个别差异的矛盾,因为我们的一切教育措施最终都要落实到一个一个的学生身上。

  4、处理好显课程与潜课程的关系。显课程就是课程和教材中明确陈述的,并要在考试、测验中考核的正规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目标,而潜课程则指的是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式教育影响的那部分内容,通常包括渗透在课程、教材、教学活动及校园文化、家庭社会环境中的文化价值态度、习惯等等。潜课程有时候与显课程的目标一致,对显课程的教育影响有着积极的补充和促进作用,但是,潜课程有时候则完全与显课程的目标背道而驰,起着完全相反的教育作用。因此,要处理好显课程与潜课程的关系,在设计和编制课程、确立教学目标和考核标准时,充分考虑到潜课程的因素,尽可能把潜课程纳入到有计划的教学内容之中来,使显课程和潜课程能够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发挥潜课程积极的教育影响,排除可能出现的消极影响。

  (来源:文春帆.构建职业中学课程体系的理论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0,(9~12)。作者单位: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研究所)

扫一扫关注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