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Time}}
民办名校学生特点及教育策略研究

省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

 

承研单位: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

主研人员:雷解民 孙传刚 罗义蘋 张文川 余 军

课题来源:四川省普教科研资助金项目

 

一、研究缘起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中国民办学校已成为了国家教育事业的一种重要补充,肩负起满足公民对教育的特殊需求,提供优质教育的特殊服务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在公办学校条件大为改善的背景下,只有社会公认为质量上乘特色鲜明的一流名校,方可长期生存和发展,民办学校必须走实施优质素质教育的高端发展之路。

真正优质的素质教育必须深入研究学生,针对其特点实施相应的教育策略和措施。一些曾经盛极一时的民办学校举步维艰,主要原因是不研究学生,无视学生特点,照搬公办学校办学模式和教育方法,走进了应试教育死胡同。

本课题试图从教育事业发展和民办教育特殊使命的高度来研究我校学生:他们有什么特点?真正需求是什么?可能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应该用哪些策略去教育?怎样同他们进行高效合作?只有把这些问题研究透彻,才能探索出与之相适应的办学理念、目标、以及针对特点的教育模式、措施、方法。我们的教育才是科学、有效的,才能促进每个学生自由、充分、全面、持续发展,学校也才能永葆高端发展的青春,进而探索出一条优质素质教育创新之路,为民办学校走高端发展之路提供借鉴,为我国基础教育真正普及之后的未来优质教育探索新路径。

 

二、学生特点

我们分设了五个子课题,进行问卷调查、对比调查、统计归纳、个别访谈和反复的观察、分析与研究,掌握了我校学生的特点。

(一)特殊的家长群体及家庭教育资源

对我校高初中学生家长职业的调查显示,属公务员和事业编制的48.7%,国企或私企的白领约占16.4%,其子女大多为独生,且部份是中年得子;属私营企业界和商界的约占25.3%,其子女往往非独生;属工人、农民和其他职业的占9.6%,其子女品学皆优,享受学校高额奖学金。

可见学生家长大都是成功人士,经济压力、功利压力相对较弱,大多对子女进行过较良好的早期教育,教育理念较为先进,教育价值取向积极健康,支持学校素质教育的举措。

(二)家长、学生需求特点

1、标准高

高投入选择民办名校,因而需求高、标准高。

2、多样性

家庭背景的多样性,其需求也呈现出多样性。

属工人农民的大多追求高分,获取奖学金和考上名牌大学;属企业界、军界的对素质和能力要求更高;属艺体界的侧重特长;有的想通过我校优质的初中教育升入公办著名高中,有的希望在我校从小学一直读到高中,有的想发展特长走升学捷径,有的向往到国外读大学……

3、差异大

学生不同群体和个体的习惯、心理、志趣、成绩、能力、素质、个性发展需求等差异悬殊。

4、重素质

家长看重“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发展”的占86%,看重“思想品德好”和“身体健康”的分别占42%和39%,而看重“学习成绩优秀”仅为30%。

5、重衔接

家长学历76%在本科以上,眼光超前,希望减缓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的坡度,希望学校搞衔接教育。

(三)学生特点

我们主要分析了学生的优势特点和劣势特点,以便实施扬优扶弱的教育策略。

1、优势特点

(1)思想、能力发展的优势

视野开阔,思维活跃,目标高远,个性张扬,成功欲望强烈,注重培养组织能力。

约90%从小受良好教育,教材吃不饱,课外阅读、写作和参加其他课外活动的欲望强烈,关注现实,表现欲望强。

思想、能力发展的优势告诉我们,普及性的基础教育不能满足学生需求,仅有优质的课堂教育远远不够。

(2)学科、特长发展的优势

我校数学教学优势明显,学生喜欢数学的占89%,想把数学作为优势学科发展的占52%,要求超前学习,参加竞赛的人多。

对艺体学科感兴趣的占73﹪,62%热爱艺体活动,46%愿意参加艺体训练队。部分学生其他学科成绩不优,来我校是为发展艺体特长。

学科、特长发展的优势有利于开展素质教育,形成优势学科,发展特长。

2、劣势特点

(1)因大多为独生子女且家境好,娇生惯养,经不起挫折的约占62℅,以自我为中心,漠视他人的约占65℅,自尊、自治、自强意识和能力弱。

(2)单亲和重组家庭约为10%,小学部比例低,初中部为20%,高中部为34%,比例远高于普通人群,其子女情感危机更重。

(3)长期住校,与家长交流较少,认识,看法分歧多。家长常一筹莫展,寄希望于学校教育。

学生劣势特点警示我们,民办名校的学生尤需情感关怀,学生和家长都迫切需要科学、健康、有品味的情感教育。(1320字)

 

三、研究措施

一切研究,坚持真做而不空谈,一切对策,针对特点去实施。

基于以人为本理论、素质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采用行动研究法、自然实验法,针对学生特点,凝练出“理念——以生为本,和谐共赢;认知——针对特点,扶弱扬优;素质——重在衔接,强化能力;保障——优化配置,高效服务”这四种策略

创新实践了下列措施。

(一)以生为本,多班齐进,多部共荣,和谐共赢

世界本多元,人才各相异,个性差异大,需求不相同,教育必须多样化、个性化。

1、满足需求,多元创新,齐头并进,各得其宜

面对多样教育需求和个性差异的学生,我们满足需求,实施了多部共举,多班齐进的办学举措。

(1)开办了幼儿园、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和国际部。

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以国内升学为主的,国际部,招收预备到国外就读的学生。

(2)常规班和特色班齐进。

除教学常规班外,开办了多种特色班。常规班为固定的行政班,如小学部和初中部的平行班和衔接班,高中部的精品班、理科实验班、平行班、文科实验班和平行班。特色班为流动的班,如语文科“国学”班、数学科“感悟数学”班、英语科“走遍美国班”、 政治科“心灵家园”班、地理科“奇妙的世界”班、生物科“生物与环境”班、艺体类排球班、“影视欣赏”班。

(3)必修课和选修课并重。

全校常规班都以统编教材必修课教学为主,并大胆进行课程改革,逐步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编写了11本选修教材,开设了71门选修课,显现出适合学生特点、分层差异教学的特色,使各种层面的学生各得其宜,各有发展。

2、根据特点,同课异构,各显神通,提高效益

同年级各班的教学标高、内容、方式、方法都应适合学生的特点,因学生智力和非智力方面的差异而不同。我们集体备课突破“五统一”的局限,着力研究同课异构,促使教师潜心研究学生、教材和自身,呈现出教学方法的多样选择,成就了多样化的教学风格,提高了教学绩效。

3、均衡投入,多元评价,激励全体,和谐共赢

我校教师群体优秀,我们高度关注每个班,配备均衡师资,着力加强平行班,让特级教师和骨干教师担任平行班教学。在各种班和各门课中,学生都各安其所,各得其善。还采用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不拘于统一要求和测试,对各种班和不同层级的学生及教师区别要求、评价和激励,使不同层面的师生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实现了师、生、家、校的和谐共赢。

(二)以活动为载体,闯出情感教育的德育新路径

针对我校学生特点,我们把情感教育作为育人的要着纳入德育系统,闯出开展情感教育的德育新路径

1、构建系列主题情感教育活动

根据杜威的活动教育理论,我们构建了情感教育的系列主题活动。

(1)亲情征文活动

每期分别在小学部、中学部和社团活动中开展这项活动,让学生们增进对亲情的感悟和理解。

(2)亲子活动

每周三、五日为家长接待日,让家长与学生交流;每期一次亲子运动会,培育亲情;小学部在周三家长接待日安排“周三广场”活动,让家长参与其间;每月一次“爸爸妈妈当老师”活动;设立了“嘉祥论坛”,构建了家校互动的平台。

(3)忆亲情算亲情活动

对每届学生,都用谈心、讨论、主题班会等多种方式,回忆父母的爱,计算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父母付出的高昂代价,唤起感恩之情。

学生方舒扬的母亲感言:孩子的孝心成了我们的精神支柱,是老师的教育,让本不幸的家庭因孩子的懂事而倍感温暖!

(4)改革开放认同和社会责任感教育活动

每年定期请专家、学者、改革家、企业家作报告,组织学生参观、评说改革开放成果,学生们感悟到家长的成功,也有社会的给予,应承担社会责任,感恩和回报社会。

因此自主开展了“献爱心活动”、“回报社会活动”,5.12地震后,学生人人捐钱捐物,学生会组织了3次每人向灾区学校捐献一本书的活动,两次前往汶川、北川灾区捐赠和考察体验。志愿者协会还支持附近学校贫困生完成学业,每期到学校近旁社区打扫清洁,看望、帮助孤寡老人。

(5)系列化感恩活动

初一“金色重阳”活动,感恩爷爷奶奶;初二“与父母共享成长”活动,感恩父母;初三感恩学校、老师、同学,回报社会活动;每年的母亲节,初二学生把父母邀请到学校,欢聚一堂,送上节日祝福;每年六月毕业年级举行“告别母校”仪式,表达对母校的感激;每年评一次孝德明星。《华西都市报》08年10月9日以《送上鲜花祖孙两代同庆重阳》为标题,报道了我校“金色重阳”活动。

2、学科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各科教学渗透感恩教育、意志品质教育、理想情操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潜移默化地浸润、熏陶、启发,为培养情感丰富、知恩图报、德佳学优、包容坚毅的文明新人做出了可喜探索。

语文教师余光明采用声情并茂讲解、分组诵读、提问思考、感受母爱等多种方式上完《我与地坛》后,布置一道感恩长辈的家庭作业。几天后,家长纷纷打电话:“孩子回到家,敬爱长辈的举动让人吃惊。一问,才知原因。谢谢老师把课教得这么好。”

(三)三部合作,构建衔接教育的操作程序

为满足家长由“突变”转为“渐变”的需求,稳定学校生源,小学、初中和高中三部合作,构建了衔接教育的操作程序。

1、管理措施衔接

酌情建班——下派上联——追踪研究——互动协作。

成立衔接教育课题小组,依据需求和特点,在六年级和初一年级组建“衔接班”;

初中部派教师到小学衔接班任教,初中衔接班教师和高一教师衔接研究;建立“衔接教育”的长效追踪研究机制;建立小学、初中、高中教学资源共享,教学研究互动机制。

2、教育内容衔接

主要包括:教育目标的衔接;学习习惯的衔接;学习方法的衔接;能力训练的衔接;心理疏导的衔接;学科知识的衔接。

3、教育方法衔接

主要包括:查缺补漏,搭好阶梯,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前后对比,开拓思路,举一反三。

4、学习方法衔接

主要包括:整体把握,自主设计;独立钻研,质疑解惑;联系实际,迁移运用。

小学衔接班学生上初中后,适应性强、思维灵活、个性鲜明、特长突出、发展全面。初中衔接班习惯好,能力强,品学兼优,学生和家长满意度很高,纷纷要求搞高中与大学的衔接教育。

(四)守望课堂,拓展“三外”,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根据学生思想和能力的优势特点,我们进行了守望课堂,拓展“三外”(课本外,课堂外,考试外)的实验。通过同课异构等教学改革,狠抓课内,注重向“三外”拓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开展课外阅读和写作,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教师每周用一节课时间,带学生到阅览室自由阅读;引导学生每周写一篇随笔;每期在校读完一部名著;参加校园文学社活动,参加各种作文比赛;要求寒暑假读一部名著,写读后感或评论,自编一本作文集。还指导学生自主开展辩论赛、演讲赛、朗诵赛及创作活动、交流发表活动。并通过学生自评、家长评、教师评三评活动来促进课外阅读和写作。

课外阅读和写作,彰显了“三外”大语文观教学特色,读名著、编作文集蔚然成风。

2、还给学生时间,坚持课外年度例行活动

对学生给予人文关怀,把时间还给学生,切实减轻负担。坚持小学、初中从不补课,每年开展春游活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和寝室文化建设活动,召开运动会、举办艺术节、科技节,让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生动活泼地发展综合素质。

3、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培养综合能力

中学部学生自主创建了志愿者协会、大千世界社等18个社团。小学部共有14个社团,有两个社团被全国少工委评为优秀社团。开展全校性的模拟法庭活动和主持人大赛,参加“青年国际论坛会”和“国际学生模拟联合国”等活动达180多次。

这些活动,发挥了学生特点的优势,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文化,为促进了学生全面、自由、充分、持续发展提供了必备的平台。

(五)普适教育与特长教育相结合,彰显学科优势

根据学生学科、特长发展的优势和个性发展意向和需求,构建普适教育与特长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彰显出数学和艺体的学科教学优势。

1、开设数学选修课,培养数学尖子生

利用课外时间,开展数学兴趣活动,举办“感悟数学”班、“数学阅读与欣赏”班、“心动数学”班、“数学思想与方法”班;开设选修课,组织各类数学竞赛;创设数学情境,营造数学氛围,让学生亲近数学,体验数学、感悟数学、应用数学、从而学会学习数学。形成了数学学科优势,数学中考平均成绩连续四年居成都市第一名,并且培养出了一大批尖子。

2、开展艺体活动,培养艺体特长生

几年来,除风雨无阻地上好每周艺术、体育课外,还自编冬、夏校园课间操,坚持课间运动“套餐”制度;开设“影视欣赏”等十余门选修课;开展排球月活动、举行年级运动会;组建合唱团、管弦乐队、美术特长班和排球、篮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武术、无线电测向等团队,促进了艺体特长生的健康发展。

 

四、研究成果

(一)认识成果

在研究实践中,对民办名校学生特点及其教育策略形成了三点重要认识。

1、民办名校的“一目标”——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充分、持续发展

家长付出高额学费选择民办名校,目的是让孩子全面、自由、充分、持续的发展。民办名校所有策略中最根本的是以生为本,热爱每一个学生,把每个学生都当作可树之才,为所有学生服务,为每一个学生实施最优质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自由、充分、持续发展,是民办名校的一个永远不变的目标。

2、民办名校的“三要着”——重需求,析特点,抓素质

民办名校的家长和学生,不仅追求优异的成绩,更追求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必须满足这个更高端更特殊的发展需求。所有教育策略、措施,都应围绕他们的需求而构想和实施。

民办名校学生群体除共同特点外,各个层级和个体特点又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决不能照搬普通公办学校六七十人“一锅煮”的教育方式,必须深入细致地研究学生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充分、持续发展。

民办名校必须走优质的素质教育之路,才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不能只盯住分数,必须拓展更宽广的领域、更高的境界,把更多的教育资源,比如时间、场地等让位于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当前升学预期特高的背景下,要做到学业成绩与素质发展并重。既让学生用高分去升学,又努力创造条件,提供更多更好的素质发展机会、途径,让学生凭高能去成才。

(二)技术成果

在近五年的研究实践中,我们根据学生特点、学生发展需求和学校发展需求,以及素质教育的要素,精心凝练出了四种教育策略,大胆创新构建了五种办学和育人的模式。

1、“多部共举,多班齐进”的共赢模式

2、“一内三外(课堂内、课本外、课堂外、考试外)”的开放模式

3、情感教育的德育模式

4、小学、初中、高中的衔接教育模式

5、普适教育与特长教育结合的特色模式

 

五、研究效果

一切研究,都为了发展;我们的对策,已经促进了发展。

(一)促进了学生全面、自由、充分发展

四年来我校中考重点率分别为94.65%、90.94%、92.36%,95.8%,获得了成都市四连冠。08年考入成都四、七、九三校理科实验班的冠亚军,全为我校学子,近四年每年都有学生考上清华、北大。09年高考5个上清华、北大本科率100℅,重点率理科79℅,居全市第一,文科62℅。

更为可喜的是:

情感教育使学生对生活有了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度,促进了思想道德、行为习惯、意志品质和学业成绩的全面发展。回到家里,主动做家务,理解、尊重、孝顺父母。家长满意,社会称赞。家长感言:“选择嘉祥学校,就是选择全面;我深信孩子在嘉祥学校能从优秀走向卓越。”

课外阅读和写作大大提高了语文素质和能力,课外阅读和写作热情很高。三年来全国作文赛参赛作品3000多篇,高O9级三班学生自筹资金把佳作编成一个集子,校园文学社也编文集,“5.12”地震后,形成地震“写作高潮”,各年级都编纂文集。被评为全国50佳校园文学社和作文教学先进集体。

“五分”“七重”的数学教学培养出一批尖子,数学全国联赛成绩显著。06年至08年初中数学联赛获全国一等奖68名,二等奖109名,三等奖112名;高中数学联赛获国家级和省级一、二、三等奖29名。06年获 “我爱数学夏令营”全国团体总分第五名,07年获全国初中数学联赛团体优胜奖。08年“我爱数学夏令营”获得了团体总分全国第三名。黄骄阳于09年荣获在德国举行的第50届国际数学奥赛金牌。

丰富多彩的艺体活动,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高考加分07年18人,08年38人,09年40人;排球赛获全省一、三、四名;荣获中国学生健身操第二名、“活沙杯”全国万人健美操大赛金牌总数第二名、第二届夏威夷华人儿童艺术节金奖等。

05年以来,参加学科、艺体、科技竞赛活动,共有1494人次获市级以上奖,其中国家级奖283人次,省级以上奖604人次。

各项教育对策不仅关注成绩,更关注灵魂的铸造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从04年至今,发展党员5批共22人,上大学后多人任学生党支部书记、支部委员、学生会主席、副主席、院党务助理,被保送研究生。新加坡、英国的中学和大学到成都面试招生,我校学生通过率明显高于其他学校。

(二)加速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本研究促使教师形成了“热爱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这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理念。校园里,见不到体罚和变相体罚的行为,消除了歧视后进生的现象,形成了爱生尊师的和谐景象。

教师们认真研究学生的特点,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形成了以研究学生特点,因材施教为鲜明特色的骨干教师队伍。

课题组主研一人成为特级教师后备人选,并被评为省优秀教师,参研教师参加全国赛课,1人获特等奖,4人说课获全国一等奖,1人获二等奖,4人为省新课改指导组成员,8人为省骨干教师讲师团成员,8人为全国、省骨干教师培训班上观摩课。各科教师参加锦江区赛课,全部获得一等奖。

(三)实现了学校跨越式发展

课题研究提升了学校的精神文化品味,凝练出了“以生为本,以师为根,多元创新,和谐共赢”这一适合本校学生特点,争创民办名校的办学理念,全校师生多元创新,齐心协力地去实现“办人本和谐教育,创中华现代名校”的共同愿景。学校发展很快,高、初中连续四年获得成都市教育局教育教学质量奖,06年被评为“成都市民办教育先进集体”,08年审核为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学校,评为“中国民办教育名牌学校”。09年被教育部、省教育厅、市教育局指定为“全国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初中语文基地学校”、“四川省中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学校”和“成都市校长实训基地学校。”

在民办教育举步维艰的境况下,我校办学的社会效益喜人,业绩斐然,享誉巴蜀。学校规模迅速扩大,由“小、初、高”三部发展到“幼、小、初、高、国际”五部,还扩建了成都嘉祥外国语学校成华校区和成都嘉祥外国语学校郫县校区。《中国教育报》《教育导报》、《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等数十家新闻媒体和专刊对我校进行了全方位报道,对相当数量的学校产生了辐射和影响,起到了引领作用。

 

六、问题与思考

(一)优质教育是一个随着环境、需求、学生和社会进步等变量而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我们的研究成果不会一劳永逸。随着知名度提高,我校面向省内外招收全面发展的优生或学科竞赛尖子以及特长生,高学历、高境界、高要求的家长大大增加。面对学生、家长的变化和公办学校办学条件的迅速改善、公办名校大规模扩建、民办学校萎缩的新形势,必须不断研究、实验、探索和创新。

(二)在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背景下,怎样实施更加优质的教育,把学校打造成中华一流名校?怎样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大批创新型的拔尖人才?还有待我们去艰辛探索。

撰稿:雷解民 孙传刚

扫一扫关注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