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Time}}
学习交流助成长 思想碰撞出火花
——记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小学语文个性化教与学研究活动

  12月15日下午,成都市教育科研重点规划课题《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课堂个性化教与学研究》课题组在成师附小万科分校举行小学语文研究课教研活动。课题负责人、成都市教科院信息资源数据中心陕昌群主任,成都市教科院语文教研员罗良建老师,课题主研、成都市锦江区教师进修校张莉副校长,课题组小学语文研究团队成员参与研究指导。2015年四川省“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教师团队置换脱产语文学科培训的老师们观摩了课程及研讨活动。

  活动伊始,课题组研究成员、成师附小万科分校童琳老师为大家呈现了一堂精彩的Ipad课——《王安石诗四首》,童老师利用IPAD将学习资源推送给学生,教会孩子们如何在网络的海量资源中筛选提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利用小组合作汇报学习成果,凸显了IPAD课堂的优势,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情境中来,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课后,童琳老师进行教学说课。课题组教师首先发表了自己的听课感受,并向童琳教师请教了有关教学过程中的疑问,大家进行了深度的交流与探讨,研究气氛浓厚。

  随后,与会专家进行了点评指导与建议。课题主研、成都市锦江区教师进修校张莉副校长表示,整体来讲,本节课较好体现了个性化教与学特点,课程整合设计有新意,是对传统单篇教学的突破和创新;课中导学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层层深入,利于学生深度学习;充分利用了IPAD的优势,学生既收获了知识又学会了方法。并提出优化建议。

  课题负责人、成都市教科院陕昌群主任充分肯定了童琳老师的个人素养和学校研究团队的工作,并提出一些思考建议。要教会学生充分利用文本信息进行诗歌解读,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完成自身的个性化解读;再利用技术优势网络学习资源了解古诗背景,知人论世深入体会把握诗歌情感。在课堂中要多给学生一些阅读时间,充分利用文本填空、标注等方法或辅助手段有效落实学生学习及思维效果。

  成都市教科院小学语文教研员罗良建老师最后做了总结性发言与指导。他对本节研究课的教学过程做了梳理,通过计算各环节的时间分布情况对本节课做了解读与重构建议。他指出,语文的核心素养是语言、思维、审美、文化。教师在打磨课时不要被“一对一”和“数字化”所网住,要对课文进行深入解读,才能够跟学生进行深度对话。教师教学应注重“授之以渔”和“授之以欲”,让学生在认知实践中学会学习方法,并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要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手段帮助教学目的达成,把教学引向深度与个性化。他建议,教师课尾应进行总结提升,梳理几首古诗的时间先后顺序,让学生从事件背景的关系中更好地理解诗词感情及人物个性,理解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人物生平,避免人物扁平化、简单化导致的不真实性。罗老师以深厚的学养和幽默的语言,娓娓动听地阐述了王安石和苏轼、欧阳修、曾巩之间的故事,赢得大家的喝彩与佩服。

  观摩课程的“国培班”老师们也积极发言参与交流,共同探讨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诗歌的深度个性化教学。本次教研活动促进了课题组教师们的交流与成长,碰撞出了许多思维火花,取得很好的成效。

 

  童琳老师执教《王安石诗四首》

 

  四川省“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教师团队置换脱产语文学科培训的老师交流发言

 

  课题组主研人员发言

 

  课题组与听课教师热切交流

 

  成都市教科院小学语文教研员罗良建老师指导

 

  课题组研究交流有关工作

扫一扫关注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