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Time}}
“悦”动桥之韵 融创通古今
——2023年成都-杭州两地“桥”之项目式学习研讨活动举行

中小学如何开展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如何选择适合的主题与载体?

如何在项目式学习中巧妙融合多学科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月30日,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悦’动桥之韵”——2023年成都-杭州两地“桥”之项目式学习研讨活动在成都市龙江路小学举行。

IMG_256

  成都市龙江路小学教导主任李婷梅做《融创项目学习 悦享五育生活》专题分享。融是思想、创是行为、悦是情感、享是过程。宏观层面融合德智体美劳“五育”;微观层面融合学科与学科、课内与课外、书本与生活;实践层面融合能力基础课程、个性拓展课程、实践体验课程,创造出“融合探究”课程。

C:UsersAdministratorDocumentsTencent Files®7478725FileRecvMobileFileIMG_20230330_090426.jpg

  成都市龙江路小学李怡、杨晶老师展示了项目式学习课堂案例《“悦”动桥之韵——说说成都的桥》。自“悦动桥之韵”项目式学习开展,学生经历线上查阅资料、实地考察、咨询专家环节,最终形成调查报告、童谣、介绍视频等项目成果。在课堂案例展示中,语文教师组织学生围绕抓住特点、说明事物的核心知识以小组的形式协商推介词,利用电子明信片、照片、短视频替桥“打广告”,学生先后介绍五岔子大桥、九眼桥、安顺廊桥等成都名桥;音乐教师引领学生随着音乐节拍朗诵童谣,丰富了桥的宣传方式,体现五育并举的思想;在课堂总结环节,教师引领学生畅想未来与桥的相遇,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

C:UsersAdministratorDocumentsTencent Files®7478725FileRecvMobileFileIMG_20230330_095143.jpg

  纪录片《悦动桥之韵》,基于问题“如何设计校门前即将建造的桥”,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让课程回归生活、社会、自然。龙江路小学刘玥老师展示课例《“悦”动桥之韵——设计成都的桥》。学生前期围绕安全、适用、经济、美观角度,经历桥的设计、修建桥的预算调查、动手制作桥的模型环节,最终制作出集创意性、实用性于一体的作品。本堂课上,汇报小组介绍桥模型的材质、构造、设计理念,与同学互动式问答,共同分享桥的知识。透明桥、成龙大桥、三合一乐享大桥设计较为突出,采用AR的方式使桥模型呈现眼前,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IMG_256

  西南交大副教授邓开来博士肯定了学生作品的整体水平,并依次点评了小组作品。如三合一乐享大桥以龙江路小学校徽为设计原型做平面投影,结构合理、装饰美观;石拱桥小组采用带有文化底蕴的石拱桥设计,考虑平衡水平推力,符合实际情况;竹桥与熊猫相关,具有极强的地域色彩,使用雪糕棍作为桥模型原材料,体现了环保意识;成龙大桥体现先进的“桥建合一”理念,空间分隔灵活,节约用地,有利于保障工程质量等。

C:UsersAdministratorDocumentsTencent Files®7478725FileRecvMobileFileIMG_20230330_104301_edit_18029526938393.jpg

  成都天府绿道设计师白熙所长对学生作品及龙江路小学教育理念给予高度评价。学生创作桥的经历体现了方案设计的完整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发挥了无限创意、培养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学习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创作是互相启发、互相学习的过程,各组作品在设计理念、材质选择、解决问题方案上各有千秋,因此也应更多沟通交流。学生们的想法尽管还带着稚气,但具有无限的潜能。在龙江路小学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传递成都文化、形成成都新名片,十分可贵。

IMG_256

  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宗余、港珠澳大桥设计专家孟凡超对龙江路小学学生寄语。中国享有桥梁国度之称,当今中国有着十分发达的桥梁技术。国家未来需修筑更多桥梁,每一座桥梁的修筑都需要多学科知识及吃苦耐劳的品德,希望孩子们提高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慎思笃行的品质,成为对未来社会更有贡献的人。

  杭州绿城育华亲亲学校陈艺璇老师在线上展示了双师型课堂案例《桥梁的创意搭建》。本节课着重于桥梁模型组装,一位教师关注项目整体推进,一位教师关注技术实施。课堂开始教师通过工程进度汇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向学生介绍工程实施图、甘特图、工具使用知识。桥梁模型组装环节将时间交还给学生,教师观察实践情况,保证学生安全的同时提供个性化指导。课堂总结环节教师邀请学生分享遇到的困难,及时给予正向激励;要求学生反思问题,通过会议形式协商问题解决方案,填写会议记录,与其他小组分享桥梁制作经验。

IMG_256

  成都市武侯区教育科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汪翼就三节课例进行点评。新课改要求积极开展项目式学习,体现了对项目式学习的高度重视,两所学校提供的课例是对项目式学习的初步探索。项目式学习需要成果的产生,但并不以成果为唯一导向,项目式学习过程中学生深度学习、反思总结、核心素养发展同样值得看重。项目式学习应让学习真正发生,项目式学习是新课程改革落地的重要节点。

  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萧琪副主任点评育华亲亲学校课例。工程启蒙教育在STEAM教育领域是相当重要内容,工程教育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途径和抓手,将校园学习的知识迁移到生活情境运用是工程启蒙教育的目标。课例聚焦了项目的作品制作一环,提供丰富工具、教师专业指导、同伴合作等条件使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培养工程思维、劳动素养。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李松林对本次活动作点评。项目式学习被认为是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具有实践性、探究性、综合性、创造性。李教授提出项目式学习四点建议:一是大融合求大发展,将书本知识与现实世界相连,融合各学科,让学生能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二是从小项目学大智慧,项目载体虽小,但能让学生掌握核心知识,做到知识迁移;三是从解题手变为设计师,要重视学生的设计思维发展、角色变化;四是不仅有项目发布还要有量规编制,各环节需要编制量规以让学生明确成效。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大数据与监测评估研究所副所长陕昌群发表感言,桥的项目将线上线下连在一起,将成都—杭州连在一起,将知识与应用连在一起。杭州课例偏重项目式学习过程中的片段、展示了学生工程思维的构建过程、教师的支架作用。龙江路小学偏重呈现项目化学习大融合的结果状态,体现了专业与创新。桥是载体,连接现在的教育与未来的教育,连接多学科知识、应用与创造,在chatGPT2.0版本时代,两地呈现的项目式学习课例为学科与跨学科的新型教与学模式探索提供参考与启发。

  成都市龙江路小学教育集团校长杨尚薇做活动总结。除了生活中有形的桥,更有一座无形的桥搭建在专家学者与教育工作者间,带动基础教育发展、带动学生成为新时代需要的人才。龙江路小学融创项目学习的原点在愉快教育思想,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驱动,坚持五育融合,助力学生树立远大目标,矢志不渝地回答着时代命题“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本次活动由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成都市龙江路小学承办,成都市教育学会综合实践活动专委会、杭州绿城育华亲亲学校协办。是成都市2023年春季高中教师课程超市菜单培训、成德眉资“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研讨系列活动。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大数据与监测评估研究所副所长陕昌群,成都市武侯区教育科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汪翼,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李松林和多位专家现场参加了研讨会。线上4200余人次参与了研讨,大家对项目式学习、五育融合、跨学科学习、新课标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有益于教育理念革新与未来教育模式的探索。

C:UsersAdministratorDocumentsTencent Files®7478725FileRecvMobileFilemmexport1680162838051_edit_18249655099297.jpg

扫一扫关注微信
Baidu
map